移民感受:华人在温哥华的蜗居故事
房子,永远是华人最热门的话题。买了房子的,难掩一脸幸福;正准备买房子的,憧憬也写在脸上。而没有买房子暂时也未准备买房子的,面对房价一路走高,只剩下是满嘴的愤愤不平。
房子,永远是华人最热门的话题。买了房子的,难掩一脸幸福;正准备买房子的,憧憬也写在脸上。而没有买房子暂时也未准备买房子的,面对房价一路走高,只剩下是满嘴的愤愤不平。
抱怨是在职人士的通病 在工作场所,抱怨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有人说:抱怨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对老板、对同事、对工作环境或对压力从来不曾抱怨过的人,恐怕并不多见。
加拿大医学技术先进,又是公费全民健保,使得民众无论工作与否都无疗病方面的后顾之忧,令来自中国的移民们大为赞叹。不过,加国的体制却跟故国的有些不同,叫初来者问诊求治时未免觉得不甚习惯和方便。
刚到加国时,在一所大学读书,周末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洗碗,工钱是五块钱一小时,付的是现金。老板是以前从东南亚逃难来的难民,后来白手起家,到如今已是一家城区知名的规模宏大的中餐馆老板,是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物。店门口张贴着多张当红香港台湾歌星在此店用餐的照片,店主办公室则悬挂着中国来的国家领导人的照片,碰到大陆代表团来此用餐,店主会引领嘉宾参观此室,并自称是上海市长的朋友云云。
朋友不经意讲起一场车祸,死者是位中国女孩。听说那女孩的母亲已到多伦多来处理后事,发现女儿这三年来一直在作三陪女,欲哭无泪。好多个夜晚,在酒屋的吧台边,常常碰到做“夜店”的留学生们。想起那位年迈的母亲迈着沉重的脚步走上飞机舷梯的背影,我开始了对他们的采访。
1997年年初,在结束了英国的求学生涯后,我们一家3口迁居到加拿大小城金斯顿市。由于急着找份工作,我也效仿众多求职者,向几个不同的方位散发了个人简历,其中有一份电传到了当地教育局。教育局人事部把我的那份简历转给了局里主管国际教育项目的教育中心主任波娜戴迪。 不期而至的机会 1998年圣诞节前夕,我突然接到市教育局打来的电话,对方是个陌生人。她告诉我,她是市教育中心的主任,受教育局局长的委托与我联系。他们准备与当地另外一个教育局联合为在校高中生开设一个题目为“学习中国”的课程,正需要一位中文老师。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我这个中文科班出身,曾在国内当过老师的人来说,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求之不得。于是,我马上肯定地回答“我喜欢这份工作”。对方也爽快,当即约我第二天去见那位局长,一切面谈。 根据我在西方的生活经历,我知道所谓的面谈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面试,这是西方找工作必经的一关。第二天下午我按时到达了教育局。接待室的工作人员径直把我领到了局长办公室。当门被打开的时候,一位女士和一位年龄偏高的先生正坐在一个圆桌儿前,每人的面前还摆放着笔记本。不用猜他们准是“考官”了。见我进来,那女士首先站起来,热情地一边与我握手,一边自我介绍说:“你好!我是波娜戴迪,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打电话中认识了。请坐吧。”接着,她指着那位长者说“这是我们主管教育的局长彼德。”彼德局长也微笑着与我握了手。一阵寒暄之后,谈话进入了正题。 在西方求职面试有一定的套路,比如一般情况下,面试中雇佣一方通常向应聘者提些一般性的问题,根据应聘者的回答决定取舍。通常说来,这些问题侧重于了解人的表达能力、反应速度、应变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等。常常被提到的问题大约有30个,无论你申请什么性质的工作,一般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那天我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简单谈谈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在海外找工作的经历虽说不多,但较大的面试场面倒也经历过几次。因此,回答这类问题我还是绰绰有余的。当然,我的话,曾不止一次地被彼德局长和波娜戴迪主任的插问打断,但我还是左右逢源,非常利落地结束了第一问。 第二个问题是波娜戴迪主任提出来的:如果你的学生根本不懂中文,你认为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这实际是个技能测试题。基于自己在英国教洋学生汉语的经历,我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路子。于是,我提纲挈领地对我的教学设想作了陈述。最后又补充道:基于我几年来的海外教学经验,我坚信我不会让我的学生失望。这种充分显示自信的做法是我刚到加拿大时从一本求职技巧书中看到的。因为加拿大人很器重个人自信心。 看来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没什么破绽。这时,两人悄声嘀咕了一阵之后,彼德局长又把话题拉向了我:“今天我们就谈这些。回去后请尽早把授课大纲拟订出来,同时考虑考虑选哪本书作教材合适。如果有什么问题可直接与波娜戴迪联系,她将负责我们这个中文项目。” 那次面试后,大约有一周的光景我没有收到任何来自教育局的消息,一切都显得很平静。但这不是我所期待的。因为我想知道他们的招聘广告打出去之后,是否又有新人被列入候选人名单。 终于有一天,读高中的儿子告诉我,他们学校已经组织参加中文班的学生报名,据说两周后开课。儿子带回的消息多少有点强心剂的作用,但我还是打通了彼德局长的电话。不巧的是彼德局长和波娜戴迪主任去美国开会,一周后才回来。接电话的是局长的秘书琳达。当我告诉琳达我受彼德局长和波娜戴迪主任的委托正在准备中文授课大纲时,她马上说出了我的名字,并热情地告诉我,她正准备与我联系,通知我两周后中文班开课。 我的第一堂课 中文班开课了。这是一门为高中生设置的拿学分的选修课,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教学项目。教学要求指出,学生们不仅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做实地考察。也就是说,一旦书本学习结束后,学生们要飞往中国进行为期15天的参观访问。这种非同一般的内容安排,吸引了许多的学生。教育局还决定,中国一行全部费用的80%将由他们提供。这样算下来,每个学生只需交付750加元就可以参加这个教学项目,这些钱实际只够买半程到中国的机票。政府的资助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诱惑,这又为本来就很热门的项目引来了更多的报名者。据说最后报名的人数多达300多人。但局里下达的指标只有36人。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过关斩将留下的基本都是优秀生。 正式开课的那天是个星期六,当我到校的时候,波娜戴迪已站在学校大门前迎候学生。虽然离上课时间还早,可很多学生已经陆陆续续地赶来了。我也靠在门边,向到来的学生一一打着招呼,还插空问问他们的名字。因为我想早一点儿让脑中的名字与那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对上号。 既然是新班,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开课前的第一件事自然是让学生们互相认识一下。我所采用的方法是给每个学生大约两分钟的时间向大家介绍自己,介绍的内容不限。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学生抢先开了头。她说她叫凯蕴,17岁,读11年级,来自欧达沙中学,家住在70公里以外的欧达沙小镇,目前还没有拿到驾驶执照,只好由妈妈开车送她来上课。她喜欢游泳、滑雪和种植各种花草。她还非常喜欢猫,家里养了3只小猫。当她谈到自己的宠物时,脸上笑眯眯的。看得出,这是一个非常快活、温情的女孩儿。 第二个讲话的是一个长着东方人面孔的女学生,她说她叫“Lingμling(玲玲)”,为了方便起见,大家可以叫她“Ling(琳)”。她是第三代中国移民。因为祖上是香港人,她们在家里讲广东话,耳濡目染她也会讲广东话,虽说不太正宗,倒也不差。但遗憾的是对普通话她一点儿也不懂。她渴望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为她准备将来大学毕业后去中国工作。 继玲玲之后发言的是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儿。她长得又高又壮,说起话来声音大、速度快。她告诉大家她出生在温哥华,但后来移居过许多城市和不同的国家,去年刚从魁北克省迁徙到我们这座城市边上的一个小镇。因为她的父亲是军人,工作调动非常频繁。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在我们中国之行以前,她爸爸工作稳定,不再搬家。因为她非常想去中国。 伊丽莎白的话刚停,一个小伙子便站出来发言了。这个男孩儿叫斯科特,17岁,正在读12年级,家住在另外一座小城。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但从来没去过中国。他说,他参加这个班的目的,是通过学中文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有,就是将来有机会去中国,亲眼看看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听说他住在另外一座小城,我顺便问道“你家离这儿远吗?你怎么来这儿上课?”他说,不是很远。他还开玩笑说:“我是自己的出租汽车司机,我开车把自己送到这儿。”当我问高速公路上单程行驶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到校时,斯科特认真地告诉我,如果他不超车的话,要一个小时多一点儿。 斯科特的回答真让我大吃一惊。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那么往返就要两个多小时,甚至更多!这确实是一个不短的车程,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真是不容易。我深深地被学生们这种在学习上不辞辛苦的精神所感动。我对眼前的这群孩子肃然起敬。同时我感到在我内心深处有一股热流在奔腾:“你一定要用你120%的努力来教这门课,否则你将有愧于你的学生啊。” 就在我开课的前几天,我还担心教这些学生会遇到什么大麻烦。因为不止一个人告诉我,其中包括一个曾经做过高中英文老师的朋友,他们都认为,教初高中的学生非常辛苦、非常操心,因为他们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非常散漫,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的老师是管不住他们的。但是后来给他们上课,使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因为,他们真的很努力,很优秀。
店里有个客人,我们私底下管他叫加拿大的犀利哥。 他四十多岁的样子,长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脸上是从来不会笑的五官。尽管浑身脏兮兮的,但看上去还是很酷。整日穿一件不知原本就是土黄色还是穿久了变成了土黄色的棉袄,肩上休闲地披着一件从前可能是毛外套,现在只能说是一堆织物衣的东西。最突出的还是他脑后齐腰长的一条粗粗的大辫子由于多年不梳理不清洗变得荒如枯草。 他人不仅看上去犀利,味道更是“呛人与死地”。每当他走进店里,顷刻间,骚味、臭味、腥味、霉味混杂在一起,让人有一种不吐不快,想吐又吐不出来的难受。他一般就是买一瓶可口可乐然后就走人,但他留下的味道却绕梁久久不肯散去,每次他离去,老婆都要打开店门,找出空气清洗剂、香水之类的东西乱喷一气,就这样怎么也要过个十几分钟,味道才可以稍稍平息。 有时我也会生气地想:这不等于是来砸场子的么? 我试着问店里打扫卫生的大妈:像这种情况,我有权禁止他进店里吗?大妈一愣:为什么不让他进店,他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招惹事非,只是来买东西,为什么不让他进?后来我发现不仅大妈不嫌弃他,就是我店里20岁出头的女店员碰上他进来也总是以礼相待,看不出丝毫的不满或是嫌弃,还有,与他同时进店的客人也只是对他的气味皱皱眉,等他出去后再摇摇头或是叹叹气,而从来没有人对他作出什么不礼貌的举动。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自己反应有些过度了,也自我检讨,不应该对这种“边缘人”存有歧视的想法,从那以后我也开始试着微笑礼貌地待他。 我也有过做些善事的想法,我想是否应该给他些钱或是一些旧衣服什么的。打扫卫生的大妈告诉我说不用,说他不缺钱,因为大妈曾经试着给他钱他不要。大妈还告诉我,政府也曾经派人给他送些衣物,还有几回免费送他去旅馆,让他沐浴梳洗,但没几天他就跑了出来,他更愿意睡在外面,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并且他的这种流浪汉的生活方式并非生活所迫,而是他自己的选择,政府也拿他没办法。我问大妈:那他这浑身的气味对于公众来说不也是影响他人了吗?大妈说那也没办法,没有法律规定公民一定要保持整洁干净,除了个别豪华场所以外,许多地方也并没有规定衣着不整,或是气味不佳者进入。大妈还跟我讲有一次看见他去饭店吃饭,其他客人忍受不了他身上的气味就都走了,也没人能说他什么,店员也没有把他给轰出来。最后,大妈还“爆料”地说:听说他从前是个律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他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 我发现加拿大人对乞丐流浪汉等“边缘人”还是友善并且宽容的,愿意帮就帮一下,不喜欢就避而远之,很少有人对此生气抱怨或是对他们本人嘲讽歧视。 这是一种文明行为,也是一种文明心态。 老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60d9f0102e6q8.html
继天津危险品仓库、山东淄博化工厂爆炸后,山东东营利津县上月31日亦有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至少1死1伤,另有5失踪。当地民众形容爆炸声响巨大,爆炸现场本月1日早更冒出黄烟。当地官方公布,涉事化工厂曾受官方告诫,但仍擅自试行生产,6名涉事企业负责人已被控制。
移民加拿大后有关婚姻一个女人的经历:外出数日回到家,留言机上塞满了好友秋失望而妻切的呼唤,急急的拔通了她的手机。
根据加拿大环境部气象局的预测,多伦多今天晴天,晨23C度,下午升至32C,如果考虑湿热效应则感觉接近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