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经济一直以来是中国社会各界最富争议、讨论最为激烈的领域。在目前经济艰难转型时期更是如此。针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甚至中央高层官员也各持己见,并发表不同看法。面对当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素有“习近平经济顾问”的刘鹤近日在浙江调研时表示,中国渡过结构调整这个关口,要靠改革、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他并且强调,中国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
与刘鹤等乐观派的观点相反,以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为首的一批“实战官员”,针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所持观点则趋于“客观”。不久前,楼继伟在出席清华大学论坛时,曾指出中国未来有50%可能陷入中等陷阱,虽然此番言论随之遭到社会各方炮轰,但同时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的争论和探索。9月9日,中国著名财经专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通过自己博客发表一篇题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在哪里》的文章。并被官方媒体广为流传。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
贾康认为,中国现阶段发展面临不可忽略的时代元素与不可回避的基本国情。产业革命加速更迭带来的“紧迫压力”、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钳制、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制约、人口基数与教育结构的挑战、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制度变革探索的成败等方面,都是中国谨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赶超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和现实问题。
在文章中,他通过回顾西方工业革命的历程,并结合中国现实环境指出,中国若不能经过以重化工业为主要支撑的压缩型—密集式外延、粗放发展模式而较快进入集约式增长的“升级版”,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势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若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则势必要经历十分艰难痛苦的转型期,并且要以技术超越和制度变革的成功为基础(技术创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制度变革激发管理创新推动资本有效积累)。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于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的,指得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学者们把世界中等水平具体量化为6000-8000美元区间,如果一个国家在其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后,经济增速显著下降,迟迟突破不了这个区间,或者时有反复,就称落入了这个陷阱。
笔者曾在文章中提到过,自工业革命以来,能够真正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行列的国家并不多。例如欧美主要得益于先发优势(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占有现代化先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以纺织业为起点的机械化生产),更兼有殖民条件。而日本、东亚四小龙等国家,除借助政治和文化制度变革之外,也受益于冷战的红利。作为拉美阿根廷、墨西哥、亚洲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则经常被看作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得益于人口红利的释放和政府对要素资源的系统化配置,也就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虽然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代价却是要素资源和环境的空前损耗,并且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成为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特征。另外,无论从科技创新、以品牌和技术为依托的产品核心竞争力方面,相比西方(乃至日本)中国明显处于劣势。为何?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文化和教育层面的缺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