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正在学习的谭述森。敖国涛摄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我国成功发射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向着全球组网的目标再次迈出坚实一步。
仰望苍穹,一位老者思绪万千。他已牵手中国北斗事业走过了22载,功勋卓著。他,是北斗一代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二代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工程副总设计师……
他,就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
大智报国魂驻北斗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时,美国建起了GPS,俄罗斯拥有了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52岁的谭述森离开奋斗29载、功绩显赫的军事测绘战线,投身北斗事业。这不是一条坦途,初创的事业与风险相伴,沿途布满未知、挑战和困难。
北斗起步困难重重。摆在谭述森等科技人员面前的,是尚未起跑就已落后20多年的现状,以及还不够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人才的匮乏……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谭述森和十几名专家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
“频率是国家战略资源,要像捍卫国土一样捍卫频率资源。”谭述森如是说。频率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如同土地之于大树,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无地“扎根”。
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国家决心。
多年来,他带领频率协调团队与几十个国家数百次协调会谈,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前列。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失联,事件暴露出目前快速定位搜救能力不足,导航、定位与通讯功能结合的需求愈加凸显。
2015年8月,美国在国际上提出建立航空器位置监视和搜救标准,要求各国使用“铱星(美国通信卫星)+GPS”的方案。不久,欧洲也宣布要实行“海事卫星+伽利略”的类似标准。
相比之下,中国的北斗,从北斗一代开始就独具一格,已具备定位和通信功能。
“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谭述森说。
北斗一代系统建设阶段,为将陈芳允院士提出的“双星定位”变为工程现实,谭述森创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建设方案,丰富拓展了世界卫星导航理论实践,使我国仅用两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国土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服务,使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北斗研制初期遇到技术“拦路虎”,大胆抛弃模拟电子技术,采用当时尚不成熟的数字技术,与研制厂家一起,攻克工程难题,为北斗一号按时建成赢得宝贵时间。
北斗二号还在方案论证时,谭述森旗帜鲜明地批评一些技术方案简单照搬照抄现象。相比美国的GPS,北斗所独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务,超越了常规卫星导航的发展思路,开辟了国际卫星导航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说:“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的结合,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中国北斗的优势所在,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智慧和对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卓越贡献。”
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周研究员感慨:“英明的决策,让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方案设计到系统实现,再到北斗二代建设,没有走过大的弯路。”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走的是“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如今北斗二代系统已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已进入北斗产业时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北斗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森林防火、电网运行等几十个重要领域,在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开始走出国门。2014年6月,在泰国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启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及其警务定位示范应用落地;2015年9月,老挝万象赛色塔北斗产业示范园落成;文莱、巴基斯坦也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世界的北斗。”谭述森等北斗人引以为傲。
74岁高龄,早该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谭老却为了钟爱的北斗事业,三次延长退休年龄,工作节奏与年轻人无异。
“北斗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我毕生的追求。北斗定位了我的人生新高度,导航我的人生方向,成就了我的一生梦想,我甘愿为北斗奉献我的一生。”谭述森如是说。
大师风范人生北斗
北斗星座的“斗柄”,永远指向北方,过去是夜行、迷路之人导航的指针,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美妙而睿智。
走近谭述森及其北斗研制团队,记者发现,“北斗人”是一个精诚团结、方向明确、信心十足、抱负远大的群体,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系在一起,难解难分。
北斗建设路上,谭述森贡献了卓越的才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立一等功1次;2006年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北斗二代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奖,2014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谭述森带来了诸多荣誉。面对荣誉,他总是说“成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依靠的是全体北斗人的智慧。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荣誉和功劳属于全体北斗人。”
谭述森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他从事测绘和导航工作50余年,从未提前调整过专业技术等级,每当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总是让先考虑别人。
“74岁当选院士,这简直不可思议!”2015年,谭述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这批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中国科学院杨元喜院士讲述谭老“淡定”参评院士的故事时,让记者们惊诧不已。
院士评选中,每名候选人需要有6名推荐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谭述森一个推荐人也没找过,甚至连评选必须的个人介绍材料也没写。”杨元喜说,这让对谭述森的科研成就和人品了解颇深的他非常着急,为此他和几位院士主动承担起了帮谭述森寻找推荐人和组织评选材料的任务。
“评选院士,不仅要看学问,还看人品,谭述森当选实至名归。”杨院士如是说。
谭述森当选院士后,单位大楼里挂起了祝贺横幅。他看到后,找到工作人员和总站领导,要求把横幅撤下来。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谭述森对待科学一贯态度严谨。
他坚持“三不”原则:自己不懂的成果鉴定会坚决不参加,核心观点、主要内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写的论文坚决不署名,没有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评审坚决不通过。
“忙”,是谭述森的常态。他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改材料、审报告、开研讨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办公室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就连出差途中,他也不偷半刻闲,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思考的灵感。这些年,仅记下的笔记就有300多本。
“在他心中,事业是国家的事儿,始终是第一位的。”和谭述森相濡以沫48载的老伴儿张玉华说,为了北斗一代,老谭让她提前一年退休;为了北斗二代,她身患甲状腺肿瘤,老谭一天也没停下工作;为了新一代北斗,她很少在日落前看到老谭的身影……
谭述森对待工作和学术高标准、严要求,但对生活却异常低调简朴。他的一个白色塑料保温杯用了10多年,杯身花纹早已模糊不清、手柄磨得泛黄,就是舍不得扔;按标准,出差可以坐头等舱,可他常要求坐经济舱,坚持把经费多用在科研上……
谭述森有着深厚的北斗情怀,“当一辈子北斗人,做一辈子北斗梦”是谭述森的梦想。他说:“虽然今年我已经74岁了,但我的‘星龄’才20多岁,还很年轻,仍可以继续工作。”
“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这是我国一代代北斗人用智慧和心血所培育的北斗精神。
睿智,爱国,仁厚,淡泊,在北斗人心中,谭述森不只是北斗开拓者和建设者,更是他们的人生北斗,导航人生航迹,定位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