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对于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航天领域来说,也是新阶段的开始。在经过两年的修整和积累准备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在今年迎来多个重要发射任务。
据央视报道,中国将于今明两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
今年第四季度,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航天员,和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这个时间长度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要进行的各类实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4项。
在完成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空间科学实验后,“天宫二号”还将在2017年上半年验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和资源补给技术。
按照计划,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空间站的建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载人航天发言人:神11将携2名航天员
日前,中国军网记者获得特别允许,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武平透露,今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有三次飞行试验,将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发射天宫二号载人航天再启程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载人航天工程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部署?”
武平表示,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于今年的年中至明年的上半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的飞行任务,计划2016年的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基础上研制的航天器,外形完全相同,但却将承担不同任务。
“在之前发射过天宫一号的实验室,天宫二号和天宫一号之间它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分工?”
武平说,天宫一号主要是作为目标飞行器,完成了和载人飞船配合完成了空间交会对接实验。那么我们这次基础上研制的天宫二号实验室,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这个空间实验室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的实验。航天员还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进行长期驻留的一些关键技术的实验。目前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所有的参加实验的飞行产品已经在进行出场前的总装和测试,即将按计划陆续出场。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十一将携2名航天员突破在轨30天
武平在专访中表示,今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除了要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外,还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并完成交会对接。此外,一型新火箭和一个新航天发射基地,也将首次参与载人航天工程。
在第三季度完成“天宫二号”发射后,中国还将计划发射一艘新的神舟飞船,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承载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与空间应用,并验证人在太空长期的驻留的关键技术,在此之前还将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实验。”武平还透露,在今年的计划中,中国将尝试首次突破在轨驻留30天,由两名男航天员完成任务。
针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安排了是两名航天员,他们在太空当中将进行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大概驻留时间会是多少?这次还有女航天员上太空吗?”等问题,武平回答:“这次任务安排两名航天员主要是根据我们的整个的飞行任务的计划安排飞行方案,以及他要从事的开展的空间科学实验来确定的。航天员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留。神舟十一号的飞行任务,目前的方案是没有女航天员执行这次任务。”
货运飞船明年首飞载人航天转入新阶段
武平表示,在今年完成与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对接之后,天宫二号还将承担新的任务,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进行技术探索。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经过飞行验证考核以后,明年上半年将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
“这个主要是验证什么样的技术?”武平表示,主要是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那么在空间站以后的建造和运营中,货运飞船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他将为空间站进行货运的补给、推进剂的补给。
武平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推进空间站的研制工作,按照计划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任务。 。空间站建造是由多次飞行任务来组成的,发射建造阶段有一个任务的过程,不是一次飞行任务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通过多次的发射、多次的对接来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的一个建造。
她表示,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逐步推进,进入空间实验室阶段后,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发展,也将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新任务。空间实验室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应用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更加注重工程应用和和效益,将从前期以突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为主,转向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空间应用以及带动太空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载人航天应用工程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应用的综合效益也将大幅提升。
环控生保系统:护航航天员经受史上最长挑战
在中国今年的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航天员在太空驻留30天。在此之前,中国航天员在轨道工作的最长时间纪录是神舟十号任务时创造的,共计15天。而神舟十一号上的航天员,将把这一驻留纪录增加整整一倍,这就需要一套能够维护航天员生命健康,并且可以长期稳定运行的设备。那么这样一套设备都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未来又是否可以应用在空间站建设上呢?
为此,记者来到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宇宙空间并不适宜人类生存,而为了保证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科学研究,就需要一套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记者一到训练中心,就看到一个灰色的大罐子,这就是模拟了我们国家天宫空间实验室和神舟飞船对接的样子,现在科研人员正在这里面忙碌,因为这就是突破航天员从短期在轨驻留,到长期驻留的关键所在。
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主任董文平对记者介绍,它主要功能就是三个方面,就是人需要的氧、水还有食物,由这个系统提供。同时人产生的比如说二氧化碳,废水、大小便这些废物,要把它收集处理了。第三个就是为这个航天员和飞行器提供合适的比如温湿度、压力、还有洁净的空气,这些基本的一个环境。
此次天宫二号上搭载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将对航天员进行30天的保障,接受长时间的检验。而在这一技术得到验证之后,还将突破下一步为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长期驻留的技术,难度也将大大提高。
董文平表示,随着驻留时间的变长,随着驻留人员人数的变化和增多,系统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这个短期飞行,这人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带上去的,消耗型的。比如以后的空间站,那人需要的物资是越来越多。那就需要我们现在用的叫物理、化学再生生保的方式,就是把人产生的水、尿进行物理化学的处理,让它循环再生。在国外像美俄,像这个国际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都是用了几十年才把这个物理化学的方式,再生这种方式才突破。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