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与创新,需要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这理应成为庙堂与江湖的一大共识。
正值中国两会,两个细节令外界印象深刻。一个是政协开幕式后王岐山追上习近平的一场短暂“密谈”,一个是中纪委主办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于两会前刊 发的一篇传布广泛的文章。颇为蹊跷的是,就在两大细节被热炒之际,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应声落马,各种讨论和猜测开始集中喷涌,中纪委破常规的节奏再次惊动 朝野。
有关王岐山与习近平的密语,发生在政协开幕会之后。多数媒体捕捉到了这耐人寻味的一幕。虽然具体密语内容外界不得而知,但此番场景却着实让很多尚且安稳的问题官员胆战心惊。有大陆媒体甚至直接如是发问:贪腐官员准备好了吗?
巧合的是,就在此次密语后次日,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便宣布了一只大老虎落马的消息。“原辽宁省委书记、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王珉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坊间有声音由此叹谓:终于知道习王密语所谓何了。而担任十二届中国人大四次会议发言人的傅莹在被问及此 事时也坦言,“我也是早晨开预备会之前刚刚听到的。”
王岐山追上习近平密谈
另一个细节则由中国纪检监察报的一篇文章而起。两会召开前夕,该报刊发题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文章,中纪委官网在“廉史镜鉴”栏目同 步转载。文章以史为鉴,意在表达“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的中心思想。比如魏徵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纳谏之言,“说得好您要听,说得不好您 也要听,水平高的要听,水平低的也要听,不然大臣们谁敢说话呢?”而文中提到的广开言路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无一不在触动着人们的神经。“能否广开言路, 接受建议,常常决定一个朝代的盛衰。”“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有话都不说。大凡成就大业者,往往虚怀若谷,从内心深处愿意倾听不同意见。”
事实上,之所以中纪委该文引发轩然大波,与习近平视察三大喉舌强调党媒姓党,以及后续的任志强风波脱不开干系。因为“党媒姓党”的口号喊出后,党报 官媒纷纷表忠心,借此站稳立场。而任志强因质疑“党媒姓党”而被封号以及遭遇的文革大字报式的讨伐,给公众造成一种舆论愈发收紧的印象。而中纪委值此关键 节点刊发如此敏感之文,虽然在文末稳住了大局和立场,通篇行文措辞却也足够挑逗大众神经,给人以进一步解读的空间。
事实上,抛开期待和成见,中纪委此文所透露的信号,无外乎向外界树立中共敢于纳谏的自信和勇气。如文末所述,“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谁 人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的庸俗哲学,主张有话放到台面上说,以当面锣对面鼓的批评求得肝胆相照的真团结。无论党内还是党外,都尽可能广泛地倾听意 见,了解真实情况,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党对待批评的基本态度,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实事求是,分清是非,最忌从恩怨、得失、厉害、亲疏出 发看事待人,用人为的芥蒂把意见和分歧推向工作的反面。”
而外界颇具阴谋论的猜测,不过是博取眼球的应然之果,实难经得起推敲。也有分析认为,一篇中纪委机关报的文章能够如此广为传播,说明让人说话、说真 话有着更为广泛的共识。抛开那些捕风捉影的联想,人们至少可以由这篇知晓第五代决策者提倡“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有话都不说。” 公众畅所欲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谐的标志,也是社会自信的标志。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与创新,需要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这理应成为庙堂与江湖的一大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