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几日,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撞上了美国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这也提供了一个比较中美两国政治的契机。不论是两国相互看来,还是其国内民众看来,各自的制度建设都绝对称不上完美,已经被揭示暴露出来的缺点都是如此显而易见。不过如果换个视角来看,几乎呈现极端对立的两国制度,其实也能够相互镜照,相互补充。
中美制度大碰撞
对中国而言,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点在于,通过定期的全国范围的选举运动,向民众做出一种所有权宣示,使健忘和不断更新的民众不时被提醒自己对所在国家的所有权。而这种周期性的所有权宣示,也就是其执政者同期性的执政合法性证明。
与之相对应,中国的政治运作主要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外部力量难以参与。这种设置有一定的好处,也有一些缺点。这种缺点在美国制度的反衬下体现得很明显。其中一个较受关注的问题就是有关中共执政的所谓合法性问题。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此前一次公开场合中也提及了这一议题。
中共一直强调群众路线,如今却有脱离群众的危险
虽然中共一直在强调中共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且也确实存在宏观层面系命运共同体的事实,但是这对后者而言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不被后者所接受。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体制内外的对立也是客观事实,这就造成了民众产生了与执政者之间不断增强的距离感。
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自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政治就回归了传统的以相对独立的官僚体系即中共来运作政治的模式。当然,这并非中国古代政治的重现,一定程度上融合了集体民主的成分,并且有人大、政协、宪法、选举等外在的民主表现形式。
不过,普通民众仍然难以直接涉入政治。中共的相对独立与封闭,造成了两个群体。时间一长,自然会生长出两种存在巨大差异生态环境,而且这种差异将会导致矛盾冲突。西方选举政治会导致执政群体的定期换血,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定期交流。这种设计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的问题。当然也不绝对,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大面积出现了政治家族的现象。
因此,这种现象可能需要放在更宏观的人类社群的视角来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长期稳定发展必然会导致分化,而不论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相对自由的美国以资本为衡量标准,政治制度相对保守的中国以权力为衡量标准。
基层民主缓解“合法性”危机?
就解决当下争议比较大的合法性问题来说,西方的选举制确实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实践意义。当然,这种选举制不会是美国西方的照搬照用,而要体现为一种新的形式,需要有条件有限度地应用。
政治议题范围、分量、难易、远近都有所区分,任何事情都要付诸普遍选举、全体决策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聚焦于宏观、长远的决策更是需要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的、具有特定立场者的干扰。美国的间接民主式的总统大选也具有这样的设计。
不过,在基层和一线单位,或许可以实践、培养和推进一定范围的选举和民主的方式。就这一层面来说,普遍参与、选举民主、集体决策的方式能够避免某些个人利益被忽视,同甘共苦增强凝聚力和积极性,而且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种有限的政治参与实践证明普通民众对政治和自身利益的所有权、主导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政治参与仍然需要进行组织调和和引导,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
美国的社区建设非常有参考意义。事实上,中国已有这方面的实践,也就是基层民主。1987年,中国全国人大通过《村委会组织法(草案)》,自下而上进行民主自治的探索。在过去近30年时间里,基层民主实践仍然在进行过程中,没有向更高层次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目前有所缓解,但尚未完全解决。总体而言,基层民主实践的积极作用仍然要大于产生的偏差错误,需要继续修正完善。
中共十八大后,其某些政治动作可视为解决执政合法性问题,尽管这可能只是其众多目标之一。除对自身进行反腐党建,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外,还把重点放在了加强统战、推进协商民主的层面。中共还首次召开了“中央群团工作会议”,强化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功能。这些与基层民主的继续发展其实可能形成一种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