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让众多企业家和业内权威深感忧虑,然而,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保持乐观心态。前世行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就是其中之一。
3月23日,林毅夫在博鳌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可用的政策空间多。如果把这种优势充分利用好,相信维持6.5%以上的经济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同时称,相信中国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慢在2022年,中国会成为继韩国和台湾之后,第三个从低收入逐渐迈向高收入的经济体。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学术用语,近年来被中国学界屡屡提及。去年年初,中国财经部长楼继伟出席清华大学一个论坛时表示,中国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此言论虽遭到不少人的炮轰,但也引发学界广泛热议。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于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的,指得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演讲(图源:新华社)
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学者们把世界中等水平具体量化为6,000-8,000美元区间,如果一个国家在其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后,经济增速显著下降,迟迟突破不了这个区间,或者时有反复,就称落入了这个陷阱。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并不多,只有欧、美、日以及东亚四小龙等。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经历文化和政治变革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国民收入,从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日本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全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即便当年战败投降后,面临极度的物质短缺局面,日本仍极为注重发展教育,并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此举为随后经济腾飞奠定下坚实基础。资料显示,中国教育支出目前仅占GDP的4%,与日本、美国、韩国相比处于偏低水平。经验表明,如果一国教育投资不足,必然阻碍劳动生产率提升,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严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国民福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另一关键因素。日本很好做到了这一点,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经济进入“锅底萧条”阶段,暴露出经济存在双重结构、过渡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个人消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逆转困局。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采纳了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场新经济运动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核心,就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在全民收入增长上。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把提升国民收入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放在第一位,通过内需推动经济井然有序发展。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
具体内容包括,充实社会资本、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现代化、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大规模科技研发投入、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实行最低工资制等。这一举措有效缩减了国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确保国内民众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下,1970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年平均增长达15%,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近5个百分点,企业社会投资占GDP比例,也从1955年的9%提升到1970年的24%。企业社会投资是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凭借积极的设备投资,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化为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为核心的结构方式。
日本的经验表明,一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放眼现下中国经济,唯有转变社会财富分配格局,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拓展民企生存空间,同时完善法治环境,努力构建“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框架体系,才能助推中国经济成功跨越这一陷阱,最终跻身真正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无疑是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中国对此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