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时隔十几年之后,债转股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有消息称,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那么此轮轰轰烈烈的“债转股”到底是中国经济自救的妙方,还是一枚危险的炸弹?
所谓债转股,就是把国企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这样做,一方面让大企业解困,不再承担沉重的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另一方面,银行的账面也清爽了很多,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减少。
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炒股炒成了股东,可银行借钱竟然借成了股东。这样,银行账面上的“质量不好的贷款”减少了,企业也不用为还本付息而发愁了。
“高层决心不小。”一位权威知情人士表示,应对债务问题,希望用市场化的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走出比较新的路。
3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用市场化办法推动债转股,探索用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此外,中国农业银行行长赵欢近期在该行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称,债转股方案预计将很快出台。
国开行一位高管称,首批债转股的规模已经确定为1万亿元,预计将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商业银行的潜在不良资产。在此之前,个别银行、企业已经完成或推出了债转股方案。
债转股措施出台的时间在严峻经济形势面前似乎越来越紧迫。中信证券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国债务率处历史高位。经济下行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增加,2015年不良规模达1.27万亿、新增4318亿,同比增长51%。
随着去产能政策不断推进,预计不良资产规模还将进一步上升,保守估计每年新增不良资产超5000亿。
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认为,上世纪90年代,债转股似乎解决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了一切,最后还有钱赚,看似一箭双雕。这是错误的观点。
“上世纪末的经济陷入困境,最终是通过提振房地产与汽车消费、加入WTO实现了去产能,最终银行与国企上市,通过牛市稀释了“脏水”,而不是靠债转股这种掩人耳目的手法。”
“债转股或许只能在短期内可延缓坏账风险发酵。”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赵扬也表示,债转股只是坏账问题的短期疗法,最终仍需要包括去产能等改革方案的实施,否则该计划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
“长期而言,债转股会对中国经济效率和财务风险造成负面影响。”
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短期内,对于股市走势来说,万亿规模的债转股属于较大的好消息,部分国企的业绩有望直接受益于此,支持其股价上行,对大盘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撑。
但长期看,债转股将伤害每个老百姓的“荷包”。但对老百姓而言,债转股影响可能更偏于负面。债转股目的是为了拯救银行,等于国家印了1万亿元的钞票救市,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QE)。
QE会造成流动性泛滥,催生资产价格上涨,导致纸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如当前猪肉、蔬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升,就是对货币发行超量的一个反映,也是百姓收入购买力下降的一个印证。
“如果实行债转股,总体来说,对银行还是偏负面一些,因为走到债转股那一步,应该是这些债已经有问题了,才会转股,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不需要走到这一步。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能会让人担心银行的资产质量确实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相当于是确认了资产端的问题开始出来了。”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师高挺表示。
中银国际认为,银行资本实力将受到负面影响,因为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要求至少为400%,若超过处置期,则风险权重将上升到1250%,而贷款的风险权重只有100%;大规模的债转股在现有规则下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下跌。
另外,债转股以后,不良资产仍然在银行手上,只不过现在不叫“贷款”,叫“股权”。然而如果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直至破产,那么银行手里的股票还是会变成一张废纸。
在多数情况下,银行宁愿选择让企业变卖资产破产清算,只拿回一小部分贷款,也不会愿意将债权转股,使其在事实上一笔勾销。
假以时日,一旦债转股的企业不能复苏,那么这些“不良股权”的损失就会暴露,银行体系面临巨大的风险。
由于中国的银行业既有国有股权,也是巨型上市公司。本身作为治理机制,就不是非常完善,有些银行的行长还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债转股”,可能为贪污腐败开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因为任何债务问题,最终都可以转为银行资产,银行的资产属于是“国家”和“大众股东”,而国家和大众股东都是相对虚位的概念,最终是国资和大众股东买单。
在“债转股”的过程中,实际决定哪些债务可以转股权,哪些债务不能转股权的实权部门,将有可能藉此获得巨大的金钱权利。而且这样的寻租太便利了,成本极低,收益极高。
众所周知,银行业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大量转股无异于给中国经济埋下一颗重磅地雷,若绕不过去,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