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水利部近日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80.2%的浅层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其中,农业污染、工业废弃物以及垃圾掩埋污染,造成流经城市的浅层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严重超标。虽然中国城市居民多采用不易遭受污染的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但还有逾6亿农村地区居民饮用浅层地下水,污染给他们的饮用水带来威胁。
根据中国水利部发布的《地下水动态月报》显示,中国IV类水691个,占32.9%;V类水994个,占47.3%,两者合计占比为80.2%。多维新闻网报道,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已经不适合人类饮用,V类水污染就更加严重。这也意味着,超八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胁。
根据统计资料,中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一般来说,城市内多采用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深层地下水不易遭受污染。”官员马军说,“但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居民饮用浅层地下水,污染将主要对他们带来影响。”根据资料统计,2015年末,中国总人口逾13亿,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亿多人,乡村常住人口6亿多人。水污染将导致逾6亿农村居民饮水难。
工业排污 超采严重
工业排污威胁饮用水事件屡禁不止。《中国青年报》报道,贵州省贵阳市芦荻哨村村民日前发现,家门口的水体被污染了,不仅水体发黑变臭,水草枯萎,还有大量鱼虾死亡。“鱼虾死了可能有500多公斤!”芦荻哨村村民龙玉成说,污染严重的时候,从水里散发出来的气味让人难以忍受。
“用这样的水种出来的东西你敢吃吗?”村民李毓林是一个有着快20年种植葡萄经验的老农,深知水对农作物的影响。现在,李毓林每天都要骑着电自行车,到几公里外的村子拉水给自家葡萄园打药,每天要跑上五六趟。他和其他村民们都怀疑,污染与上游的安顺市夏云工业园区排污有关。随后根据多次检测结果,清镇市给了村民最终的调查结论:水质异常与上游夏云工业园区内企业排污有直接关系。
而除了污染问题外,超采也是中国保障“水安全”的一大威胁。资料显示,2016年1月,中国主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82.4亿立方米,其中河北地区减少了22.1亿立方米的地下水。马军说:“针对地下水的治理,其花费更甚于治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问题相对复杂,而地下水的超采,还会带来地缝、塌陷等次生灾害。”
全球面临治理难题
事实上,水污染问题不仅出现在中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出现水污染问题。《科技日报》报道,美国曾因汽车工业重镇闻名遐迩的弗林特市,用邻近的弗林特河水作为临时水源,却未发现弗林特河水质有问题,使得当地居民用水出现严重污染。2014年8月,居民用水被检测出大肠杆菌超标;水厂采取加大氯的用量进行消毒处理,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出现水质变黄和铅污染现象。去年9月,有儿科医生发现弗林特市儿童血铅含量超标的人数激增。
除美国外,历史上不少国家都曾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其中,罗马尼亚2000年发生漫坝事故,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南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日本一家氮肥公司1950年代排放含汞废水,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直到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面对严重水危机,中国包括长春、安徽、上海等多地在内的地方,近日出台地方性水污染治理防治计划。《证券时报》报道,从政策来看,普遍强调污水处理厂提标、地表水环境提标和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
房前屋后都是水 就是不能喝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美称。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浑南南县,因海拔低被称为洞庭湖的“锅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十年九涝”的南县,近年来屡屡遭遇缺水危机。在南县华阁镇,当地为了开采地下水源,打井打到了地下150米。
类似的饮水难题,只是洞庭湖区的冰山一角。据湖南水利厅提供的资料,在整个洞庭湖区,此前纳入国家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口832.1万人。近几年,随着水环境日益恶化,湖区规划外又新增了255.68万人需要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经济参考报》报道,与外湖水体相比,湖区垸内内湖、沟渠水体的污染更为严重。
在南县南茅运河、五七运河、安乡县珊泊湖等地,很多沟渠淤塞、杂草丛生,沟港哑河水体发黑发臭,水面上漂浮着厚厚一层绿色藻类。有村民抱怨,“房前屋后都是水,就是不能喝”。
地表水不能饮用,地下水也受到严重影响。在南县浪拔湖、华阁等乡镇,原来广泛使用的“摇把子井”早已取不到水,深层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此外,湖区地下水铁、锰元素严重超标,处理成本高。近年来,养殖业无序扩张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有的地方地下水已出现氨氮超标100多倍。
湖区竟为争水起纠纷
“鱼米之乡”的农田灌溉也成难题。村民以前是担心水多了淹田,现在常常遇到缺水,基本的灌溉都很难保证。春耕时,有的村民要通宵“守水”,保证自家的田能被灌溉。由于水源减少,导致洞庭湖区罕见地出现为了争水引起纠纷。
江湖关系的变化带来水量锐减,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洞庭湖有成为湖南省新“干旱中心”的趋势。以联通江湖的藕池河水系为例,三峡工程建成前藕池河每年断流180天左右,建成后平均每年断流250多天,其中藕池河中支最多一年断流301天。
事实上,湖区干旱缺水,与当地江湖关系发生巨变、上游来水量锐减、地表水水量不足、地下水水位下降有着重要关系。 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1950 年代,长江水入湖量年均1,331.6亿立方米,三峡工程建成后,这一资料减少到500.2亿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积萎缩了335平方公里。
近年来,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华容、安乡等地多次出现特大干旱,大面积农作物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华容县素有“脚踏洞庭湖、头枕长江水”的美名,在2011年干旱时,县城竟无水可用,只能用一艘挖沙船,以每天16万元的成本,从长江水抽水,整个县城实行分时段供水。农村缺水,农民就往地下深挖上百米,打井取水。
水量减少导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在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水体萎缩湖床变小已经使这里的鸟类集中栖息地范围萎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面积达几万亩的鱼类天然产卵场鲁马湖也已逐渐洲滩化,原来随处可见的水生植物野生菰,如今难觅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