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肯尼亚案成为近期两岸热点,事情从刚发生到现 在,台湾面对这次议题的反应可分为几种,第一,民进党立委陈其迈与部分名嘴的言论让人不敢恭维,显然某些政客还是改不了碰到大陆先喊“反”来讨好民意的态 度;第二,台湾民间反应从原本的惊愕,到“一部份人开始理解”──诈欺犯嘛,台湾无法制裁,给大陆制裁吧。
先整理一下肯尼亚案在两岸爆发的经过,4月8日半夜, 陆委会接到通知,肯尼亚将有台湾“疑似”诈骗的嫌犯被带往大陆,陆委会抗议,并且希望台湾外交部、法务部一同出力让嫌犯回台湾受审,最后当然失败;4月 11日上午,台湾外交部发表严正抗议,这件事情在台湾社会正式曝光,台湾舆论开始指责陆委会“慢半拍”,更质疑马政府的两岸政策。
而后,在肯尼亚的台湾人被当地警方强制押往大陆的影片 曝光,台湾家属找到民意代表喊冤“孩子是无辜的”, 台湾外交部表示“大陆无权带人走”,台湾法务部却也有人表示“依照国际法大陆此举是合理的”……一时间,台湾社会接收到太多信息,牵涉的又是敏感的两岸政 治,合理,不合理,众说纷纭。
4月13日,大陆国台办采取较柔性的喊话,声明4月12日时就透过两岸热现与陆委会沟通过,告诉台湾“请站在大陆受害者的角度想想”,媒体也陆续揭露台湾成为“诈骗之岛”的现况,一时之间舆论转向,“诈骗犯送回台湾干嘛”的声音渐大。
但,这起事件还不宜过早论断,目前还有几个争议。
肯尼亚案让台湾气愤于“中共非法掳人”(图源:中央社)
第一 ,这是法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大陆与肯尼亚没有“引渡”条款,且“引渡”是双方国都“确认”有犯罪行为才可以做的,而肯尼亚将台湾嫌犯判无罪,所以此次是“强制遣返”,但问题是罪行都还未确认,就把台湾籍嫌犯押往大陆,并且未第一时间告知台湾方面,这是台湾方面觉得不被尊重的原因。
大陆的说法是,受害者及证据都在大陆,大陆具备司法管辖权;台湾官方的说法是,嫌犯是台湾籍,台湾有管辖权,而台湾跟肯尼亚虽无邦交,但大陆也应与台湾共同合作。
第二 ,目前45名台湾人还未被确认“都”是诈骗犯。
国台办的用词是,疑似、嫌疑人,这是目前最争议的关键,也是台湾无法轻易放手“都交由大陆”的原因,台湾法律都采取“无罪推定原则”,任何嫌犯在被确认为有罪之前都是清白的,这也是为何部份法律专家痛批台湾法务部学者“忽视台湾法治的根本”。
既然如此,嫌犯让大陆带回审查就好了?试想,“中华民国”公民到海外旅游,糊里胡涂卷入“疑似”诈欺案,然后直接从海外被带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关押审讯,这样其实可能产生公民安全漏洞。当然,这样的担忧很大一部分源自台湾社会对大陆法治的不信任。
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两岸有司法管辖权的重合之处,虽 然台湾社会对大陆法治的不信任所以引发忧虑,但若从国际情况来看,国际刑事法源则中,“属地主义”优于“属人主义”,此次事件犯罪结果地在大陆,也就是说 除非台湾方面证实嫌犯确属清白,否则坚持自己的管辖权其实不易站稳立场。
此次事件其实非常复杂,牵扯国际法、“中华民国”刑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等等,连专家学者都可能有两种解读,因此,两岸针对海外罪犯上演“抢人”戏码也不是一两天了,而每次上演,必有政客先带动风向,情绪化,实为不智。
现在台湾能做的,一是依据两岸签属的司法互助协议,台湾有权与陆方司法合作及人道探视,确保公民权益,目前台湾法务部的协商团将于下周赴陆;同样重要的是,台湾内部应彻底反思为何“宝岛台湾”沦为诈骗集团的温床,如何完善自身法治,才不会让大陆人高唱“十个台湾九个骗”。
两岸的政治敏感,再加上特定政客的操作,往往容易让复杂问题简化为“中共绑架”,不要让一把火就把两岸互信轻易烧毁,千万珍惜两岸如今建立起的各种机制,因为许多时候,情绪化易,解决问题难;摧毁易,重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