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大众新闻网16日公布民调,桑德斯全国支持率大幅飙升,已追至只落后喜莱莉?克林顿两个百分点(46%比48%),使两人的“纽约大战”出现紧张气氛。纽约州初选将于19日举行,投票前夕,桑德斯在纽约州民调仍落后喜莱莉10至15个百分点,但他的支持者相信,如果19日投票率升高,大批年轻人和没投过票的人出来支持他,投票结果可能出人意料。
这场纽约大战,桑德斯可能还是赢不了。不过,他的竞选运动却赢得不少人心,不但赢得年轻世代热情支持,且自由派舆论也出现转向。从不久前还认为他是个不顾政治现实的理想派,到现在肯定他的竞选就算赢不了提名,也将成选举史上的重要一页,对喜莱莉、民主党、以及美国的政治讨论都有好处。显然,桑德斯为美国欲振乏力的左派运动,注入了新活力。
桑德斯得到的支持,可从13日他在纽约市格林威治村的演讲看出。演讲晚上8时20分开始,但大批民众下午1时就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外排队,由于人太多,不久警方就将公园外围封锁,参加人数最后达2.7万人。桑德斯近来在全美演讲都吸引大量民众,上月在西雅图吸引3.4万人,纽约市2.7万是第二多;3月底他在南布朗士的集会,也有1.85万人。支持者众,尤其是千禧世代蜂拥出席,已成“桑德斯现象”的特征。
当晚演讲与他参选以来的主张没有分别,即:美国的政经制度已破烂失效,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才能纠正错误,回到正确方向。他相信,“革命”可以成功,“虽然有人说,这不会成功,但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改变现状。”桑德斯的白发,在公园拱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他批评喜莱莉收取高盛大笔演讲费的声音,仿佛一直传到华尔街金融区。大批20多岁年轻人高声大叫:“伯尼!伯尼!伯尼!”
为什么年轻人会那么着迷这个74岁的老头?马克斯说,人们可以改变世界,但必须基于既有现实。美国的现实是:经历40年工资停滞,由1975到2012年,美国半数收入的增长(income growth),都落在最富有的1%家庭手上;贫富差距已恶化到最富有的0.1%的家庭,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财富。华尔街的贪婪,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经济减慢成长,工资越发缩水。这种不公平情况,在选民心中种下深深不满,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眼前的桑德斯现象,都因此而生。
当民众集会时,听到桑德斯说“从亿万富豪手中夺回我们的政府”,他们欢呼喝采,不但支持桑德斯打倒富人阶级的主张,更重要的是,他们表达一种希望:希望这次选举像发动一场革命,将桑德斯送入白宫,由他带领改变美国的制度。
无可否认,喜莱莉获得广泛的民主党选民支持,但不争的事实是,她无法鼓舞年轻世代;她面对桑德斯的策略是,指桑德斯是个梦想者,不是实行者,他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但对年轻人来说,劝人注意现实的人,往往都是既存体制里的人,是被年轻视为落伍过时的“父母一族”。
“纽约时报”在公园现场访问一名24岁的千禧世代,问他对演讲有何感觉,他说“妙极了”(fantastic);再问他,为什么那么迷桑德斯,他说因为“平等”(equality),因为桑德斯是第一个说到真正改革(real change)的人。
桑德斯的支持者也不局限年轻人。14日晚,他与喜莱莉在布碌仑辩论,辩论的头一个小时,两人针锋相对,却没什么新内容;但后段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引起自由派媒体击节赞赏。纽约市有不少犹太裔选民,参选人绝不敢批评以色列,但桑德斯却说,2014年以色列攻击加萨(Gaza),造成1万平民受伤、1500人死亡,全世界的人都说,这是“不成比例或不相称”(disproportionate)的攻击;他又坦白地说,长远而言,如果要为中东创造和平,首先须给予巴勒斯坦人尊重和尊严。
辩论未结束,不少评论家立即喝采,譬如纽时专栏作者纪思道发推文说:“桑德斯敢于批评以色列的攻击,值得喝采。这是选举中难得一见的真理。令人惊喜的事层出不穷。”其他即时叫好的媒体,还包括“大西洋杂志”和Slate网站。
总括而言,桑德斯在纽约可能赢不了,但喜莱莉一时之间也赢不足提名所需的2383张党代表票,所以桑德斯将奋战下去,直到6月7日的加州大战。最后他就算输了,拿不到提名,但他的竞选已成选举史的重要一页,他的政治革命主张也扩大了美国政治讨论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