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美国陆军的现役装备中,M1“艾布拉姆斯”坦克名声最响,而装备量更大的M2步兵战车就要“低调”很多。
不过这种步兵战车的名字“布莱德雷”论级别却要比“艾布拉姆斯”高,因为它是以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奥马尔·布拉德利来命名的。
正如这种步兵战车很多时候会被人忽略一样,这位稳重谨慎,貌不惊人的将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他在二战中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的——五星上将可不是一个闲人能拥有的荣誉。
出身贫穷的苦孩子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Omar Nelson Bradley)于1893年2月12日出生在密苏里州伦道夫县克拉克村。
他是英格兰移民(专题)的后裔,其祖先在18世纪中期来到美国谋生,经过几代辗转来到密苏里州伦道夫县。新大陆虽然很自由,但想“脱贫致富”并不容易,布莱德雷家族也是世代穷困,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仍然是“贫穷一家人”。
不过他的父亲有一点不同——有文化,是当地的一个“民办教师”,他的母亲则是他父亲的一个学生(居然是师生恋……)。布莱德雷出生后,父亲为他起了一个由两个当地“名人”组合而来的名字——“奥马尔”取自当地一个报社的编辑,“纳尔逊”则是一位医生(有点像“林则徐”的来历),希望儿子能够像两位 “名人”一样,长大能出人头地。后来他的母亲未能再生育,布莱德雷实际上是“独生子女”。
在父亲的影响下,布莱德雷从小就是个“书虫”,尤其喜欢看历史类书籍,对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非常崇拜,稍大一点后又迷上了数学。布莱德雷从小还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因为父亲经常要去打猎。一个教师还要去打猎?听上去有点离奇,但其实还是因为穷——打不着猎物就没肉吃。
▲因为贫穷,布莱德雷没有留下童
年的照片,这是他高中年鉴上的照片
1908年1月,因为长期的劳累奔波,布莱德雷的父亲因肺炎去世,年仅41岁,由于家庭穷困,连丧事就是乡邻们“众筹”办的。此时只有15岁的布莱德雷深受年少丧父的打击,一度卧病不起。
但悲伤并没有击倒这个继承了父亲优良品质的少年,很快,布莱德雷就“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用功读书,并且还以擅长棒球而闻名于他所在的中学。
1910年5月布莱德雷以优秀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了,本来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但家里不可负担得起昂贵的大学学费,布莱德雷只好咬咬牙,先找了一份虽然辛苦(每周工作六天,每天9小时),但挣得还算多的工作——锅炉工(月薪40美元),打算攒够几百美元的学费后再去上密苏里大学。
改变命运上西点
▲布莱德雷在1910年的留影,过大的西
装明显不合身,很可能是借的——还是穷啊
此时的布莱德雷一心只想赶紧挣够钱好去上大学,如果没有其它变化,也许多年后会诞生一个律师布莱德雷。
但命运往往很奇妙,某一天,中学的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还有一条不花钱也可以上大学的道路——上军校。这一下子打动了他,非常渴望改变命运的布莱德雷产生了报考西点军校的念头,但他的母亲实在舍不得这个独生子远赴千里之外,有点为难的布莱德雷在考虑了几天后,还是下定决心去考西点。
等到正式通知到达时,离考试只有8天时间了,布莱德雷手忙脚乱地复习了一番后,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去赴考,地点是圣路易斯的杰斐逊兵营。4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他又返回打工的地方继续工作等待通知。
1911年7月27日,布莱德雷收到了录取的电报,第二天又收到了推荐他的拉克议员的鼓励信。布莱德雷怀着狂喜的心情和离别母亲的忧伤,带着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和一箱子衣物,揣着一百美元来到西点报到,从此踏入军营。
▲穿着西点那略显夸张制服的布莱德雷,
他终生没有留下“开口笑”的照片,这是因为他曾在滑冰时撞坏了牙齿而又无钱医治,留下了一口歪牙
西点军校的生活非常艰苦甚至有些残酷,学员们要学习繁重的课程,承受高强度的训练,低年级学员还会受到高年级学员的戏弄。
但从小就是“贫下中农”的布莱德雷非常适应这一切,而且由于他从小练就的好枪法,使他的射击训练成绩远远超过其他人。在中学练就的棒球术也使他得以进入西点的棒球队,并获得高年级学员的另眼相看,他也不必称呼高年级学员为“长官”了。
▲西点的橄榄球队,猜猜哪个是布莱德雷?
布莱德雷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给他的同班同学艾森豪威尔留下了深刻印象,在1915年艾森豪威尔就对布莱德雷作出这样的评价:“布莱德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他一直保持开始时的速度,终有一天,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会向自己的子孙夸耀:‘不要忘记,布莱德雷将军是我的同班同学’。”
布莱德雷本人也认为,西点军校的岁月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大的几年”,严格艰苦而又有规律的军校训练重新塑造了他,将他从一个“军事白丁”和穷孩子培养成了一名勇敢、坚定而又严谨的军官。
错过一战留遗憾
1915年9月,布莱德雷从西点毕业,成为了一名步兵少尉,他的第一个服役单位是驻扎在乔治·莱特堡的第14步兵团第3营第11连。
毕业后的布莱德雷可以休假三个月,在此期间,他终于得以与少年时期就暗恋的“邻家女孩”(其实比他大半岁)玛丽.伊丽莎白长时间相处,而在此之前,布莱德雷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在密苏里大学上学的玛丽(正是他曾经非常向往的“地方大学”)维持着“异地恋”。通过一假期的接触,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在假期快结束时,布莱德雷鼓起勇气,用了一个比较俗套的东西向玛丽求婚——一枚镶着一颗宝石的白金戒指,心有窃喜的玛丽欣然接受。他们约好在玛丽毕业后就结婚,但玛丽毕业后因患病又推迟了婚期,他们最后于1916年12月结婚。
▲布莱德雷的夫人玛丽.伊丽莎白.奎尔.布
莱德雷(MaryElizabeth Quayle Bradley),
一位端庄温柔的女性
布莱德雷毕业时,一战已经爆发,他非常想上阵一试身手,但美国没有正式参战,他也只好在本土组织士兵搞搞训练。由于他出身穷苦,经常为那些犯了些小错误、出身社会底层的士兵辩护,还曾经被调动到军事法庭工作。
在1916年5月,布莱德雷等到了一次实战机会,因为墨西哥混乱的国内秩序,美国感觉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开始了对墨西哥的干涉行动。潘兴将军率军深入墨西哥,少尉布莱德雷和巴顿都在远征军当中。在这些小型战争中,“匪徒”巴顿出尽了风头,他率领几名士兵乘车机动,打死了对方重要人物的“卫队长”卡德纳斯,而布莱德雷却没有遇到劲敌,只是跟着行军,寸功未建。
第二年美国对德宣战,本以为可以上阵杀敌的布莱德雷又被调动到负责招募和训练新兵的岗位,1918年1月又被调到蒙大拿州去“警戒”铜矿——因为铜矿工人经常罢工。此时玛丽生了一个孩子,但未能存活下来,不能参战的郁闷加上丧子之痛,令布莱德雷伤心不已,甚至失声痛哭。
这一年的11月11日,一战结束了,布莱德雷连参战的末班车也没赶上,他觉得自己从此再无立下战功的机会,将来只能“混”到中校,最后退休了事。
两进西点任教官
战后美国立即开始大裁军,把战争期间膨胀到360万规模的陆军削减到15万,但布莱德雷所在的第14步兵团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为了摆脱和平时代的无聊,他呈递了一个申请到学校任教官的报告,居然很快就被批准了,得到了一个在南达科他州立学院担任“军事科学与战术学”助理教授的职位。
1920年8月,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准备赴任时,又接到了一个让他“立即辞职,速去西点”的命令,原来此时麦克阿瑟当了西点校长,正大搞改革并扩大招生,急需一批教员。西点数学系主任,也是布莱德雷曾经的数学老师,想起了这个数学出众的学生,把他招至麾下。
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数学系执教了四年,其间进修了一门新课程——画法几何,并在第四年被任命为副教授。在这四年间,他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军事史著作和军事人物传记,显示出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敏锐嗅觉,他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威廉·谢尔曼将军尤其看重,认为谢尔曼的“运动战”思想更加先进,在战斗中迅速穿插才是致胜之道。
▲这是多年以后布莱德雷与圣路易斯市长
阿洛伊斯.考夫曼握手的照片,照片中央是
他的女儿Elizabeth Beukema和女婿Herry
Beukema(也是一名军官)
1923年12月,玛丽终于生下一个女儿,取名伊丽莎白,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女儿出生后,布莱德雷薪金很是吃紧,不得不在假期去附近的桥梁工地上“扛活”,每天干12小时,挣10美元。直到布莱德雷买入的股票“涨停”,收入增加,他的“民工”生活才告结束。
四年过去了,已经在本土呆了九年的布莱德雷本来准备谋求到海外服役,但看到同事李奇微得到了前往本宁堡(Fort Benning)步兵学校任教的机会后,他改变了主意,转而申请去本宁堡步兵学校进修一年。于是布莱德雷出了校门又进校门,来到本宁堡学习更高级的战术学和战略学课程,还参加了几次演习,学会了操作几乎所有的陆军武器,一年后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1925年9月,布莱德雷赴夏威夷担任第27步兵团第1营营长,在这里他结识了巴顿,尽管之前对巴顿了解很少,但在相遇后就非常肯定地断言巴顿是 “曾经见过的军人或老百姓之中最特殊的一个人”。1928年9月,布莱德雷进入利文沃思堡(Fort Leavenworth)指挥与参谋学校深造,这具有重要意义——只要通过考核,便很可能当上将军,因此竞争激烈。从小就不怕吃苦的布莱德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胜过了许多同学。
▲布莱德雷中校和西点战术系教
员在考核学员(1937年)
从参谋学院顺利毕业后,他再次回到本宁堡,不过这次是任教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决定使自己进入了校长助理马歇尔的视野,马歇尔有“伯乐”天赋世所共知,布莱德雷无形中为自己铺就了“溜光大道”。由于他讲授进攻战术课非常成功,在1930年9月,被马歇尔任命为兵器系主任。1932年,布莱德雷兵器系主任的任期届满,已经在不断的军校教育中体会到了好处的布莱德雷不急于到一线任职,他又申请到国防大学进修,因为此时的布莱德雷已经有了更远大的抱负——要做一个战略级的军官。在国防大学的经历再次提升了他的水平,进修结束后,在1934年他又受邀回到了西点军校,担任战术系的高级教官,这一次他又干了四年,其间晋升为中校(之前当了12年少校)。在这四年间,他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和活泼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员们的尊敬和喜爱,而他所培养出的,正是美军六七十年代的高级指挥员。
▲布莱德雷在本宁堡步兵学校对培训合格的降落
伞军官表示祝贺,他大力推动了空降部队的发展,培养了
许多空降兵军官
1939年7月,马歇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后立即召来布莱德雷“帮忙”,布莱德雷发挥了自己的行政才能,干得有声有色。很快,德国对波兰的入侵以及次年横扫欧洲的“闪电战”使大西洋这边的美国军人们嗅到了战争的硝烟味。
布莱德雷在研究了欧洲的战事后认为,美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诸如坦克、火炮、反坦克武器等装备还需要增加很多才行。为了准备可能到来的战争,马歇尔紧急任命布莱德雷为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兼驻地指挥官并同时授予准将军衔(越过了上校!),他也成为同学中的第一个将军。在本宁堡,他与率装甲部队训练的巴顿再次相遇,二人相互欣赏,共同打造了“友谊的小船”(最后可没翻)。
初战北非西西里
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立刻面临着转入战时轨道的问题,陆军部决定扩充三个师,布莱德雷受命重新组建曾参加过一战、后来又被解散的“全美第一师”—— 82师,其实这个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82空降师的前身(美国一战中的英雄约克中士即在该师)。由于是一个新组建的部队,绝大多数人都是“新兵蛋子”,要把一帮菜鸟在短时间内训练成能打仗的军人,只能“不走寻常路”。布莱德雷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他经常深入一线,直接与基层官兵交流,并身先士卒,带头训练,甚至不惜出一些“洋相”来拉近与士兵的距离。由于他这种平易近人和关心下层士兵的风格,使他荣获了“大兵”的称号。1942年6月,他又受命去整顿一支出了名的“烂部队”28师,这时的布莱德雷因时制宜,他收起了慈祥的面容,拿出了铁腕手段,整肃了老朽无能的军官,在两个月里把这支混乱不堪的乌合之众整训成了钢铁之师,令人刮目相看。
1943年2月,布莱德雷被派到北非充当艾森豪威尔的助手。由于初到北非的美国陆军第2军初战不利,艾森豪威尔委派布莱德雷到第2军当“监军”考察该军的表现。布莱德雷进行了仔细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军长弗雷登德尔“不称职”,艾森豪威尔换将如换刀,立即派巴顿将其替换,布莱德雷任副军长,第2军很快就成了让德军吃到苦头的部队。在此期间,布莱德雷随第1装甲师向凯瑟林山口进攻——这还是他穿上军装以来的第一次实战,这一刻晚到了近三十年。在巴顿升官为集团军长之后,布莱德雷接管了第2军。在突尼斯战役中,“609”高地屡攻不克,布莱德雷亲赴前线考察后,决定让机动性强的坦克迂回到德军侧翼充当支援炮火,终于拿下了高地,并打退了多次反扑,最后迫使德意军队投降。
7月10日,布莱德雷率第2军在西西里登陆。由于此次战役为英美联合行动,出现了相互抢功的情况。巴顿对对英军极为不满。而布莱德雷则以大局为重,决定不跟英国人计较。还是在这次战役中,巴顿被曝出了在医院“打士兵耳光”,布莱德雷仍以大局为重,为了不使巴顿这位优秀将军“丢官”,破例将医院递交的报告压下不报。此次战役后,布莱德雷名声大噪,巴顿却因耳光事件则形象受损。经过实战检验后,在艾森豪威尔眼中,显然能顾全大局的前者更适合在高级别的指挥岗位上任职。
诺曼底到易北河
1943年8月,在西西里的战事接近尾声时,盟军已经开始策划从法国反攻欧洲的“霸王”行动了。艾森豪威尔担任总指挥官,布莱德雷则被提拔为第12 集团军群司令,在几个月里就从巴顿的下级变成了上级。在大战将临的准备时期,为鼓舞士气,他经常到部队去视察看望士兵,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由于其爱护士兵的做法得到了士兵们的爱戴,还得到了“大兵将军”的称号。
虽然他在士兵面前要做出很轻松的样子,但当登陆战打响后他还是很紧张的,“血腥的奥马哈”差点让他下令撤回部队。在巩固和扩大了登陆场后,布莱德雷制定了“眼镜蛇计划”,指挥美军突破了德军在阿弗朗什的防线,俘虏了两万德军。布莱德雷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有130万人,是美军史上最庞大的军队。这支规模庞大的部队在法国西部与英军、加拿大军一起在法莱斯包围了德军约12个师,光是抓获的俘虏就有5万,顺势解放了巴黎。在著名的突出部之役中,艾森豪威尔认为布莱德雷设在卢森堡的司令部有危险,命令布拉德利退往凡尔登,但布莱德雷以这样会使军心动摇而拒绝了。12月18日,布莱德雷命令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北南两侧向巴斯托涅靠拢,很快为守军解了围。在经过了莱茵河战役和鲁尔战役后,德军已经溃不成军,整个德国西部都被布莱德雷的部队横扫。4月26日,第1集团军属下的第69步兵师师长埃米尔·莱因哈特少将与苏军第58步兵警卫师师长弗拉基米尔·鲁萨科夫将军在易北河边举行正式会晤,易北河会师是美军取得了胜利的象征,这个荣誉也属于布莱德雷。
安享晚年
战后的布莱德雷依然是美国军界的首脑人物,出任过陆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主席,在1950年晋升为美国迄今为止最后一位五星上将。他还是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最高决策者之一,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布莱德雷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将领,他反对将朝鲜战争扩大化,并且说出了那句关于朝鲜战争的名句:“在当前环境下,我们已经提出反对扩大战争的建议,作战方案通常被描述为与红色中国的“有限的战争”,这样做增加了我们将更多力量投入到一个非关键战略地的风险…… 坦白地说,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这种战略将使我们在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时间,卷入一场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错误的战争……”。不过这里得澄清一下,他所说的 “四错误”并非是指已经开打的朝鲜战争,而是指可能扩大到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
▲杜鲁门为布莱德雷挂上了第五颗星
▲布莱德雷的第二任妻子Esther在
婚礼上的照片,穿的还是一件唐装
1953年8月15日,“最后的五星上将”退休。退休后的布莱德雷进入了商界,当上了布洛瓦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原配妻子玛丽在1965年去世,布莱德雷在73岁时又迎娶了一位“少妻”,时年40多岁的好莱坞女剧作家Esther。过了多年苦日子的布莱德雷此时终于成了“富人”,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1981年4月8日,布莱德雷在华盛顿逝世,被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享年88岁。
▲布莱德雷的葬礼是国葬规格——
包国旗,上炮车,五星上将旗
▲因为布莱德雷先后有过两位妻子,所以
他的墓地是三人的合葬墓,在第二任妻
子去世后,墓碑也被换成了三人版
关于布莱德雷的轶闻:
1. 1946年,丘吉尔在华盛顿会见了30名美国陆军和陆军航空队将领。当他们讨论到“将领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这一问题时,布莱德雷承认“有些将领是天生的”,但更多的将领却是“培养”出来的。
2. 布莱德雷长于数学,但英语水平却很差,在西点军校时,英语成绩就拖了后腿。在布莱德雷一生中,他都很少写文章,他本人甚至对此感到羞愧难当,但这一点好像没法改变,就连晚年的回忆录也不是自己所写,而是由人代笔。
3. 喜爱体育的布莱德雷习惯于在体育运动中“识人”。在二战中,布莱德雷便是通过体育运动来了解部下的个性,并由此来确定如何使用他们。用他的话来讲:“1914年的西点军校棒球队员,只要还留在陆军的,都成了将军。”
4. 他常对士兵说的一句话就是 “士兵们,祝你们走运!”
▲用布莱德雷来命名步兵战车而不是主战坦克真是恰如其分
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布莱德雷算是一位谨慎而温和的“儒将”,虽然他的军事才能不如巴顿和蒙哥马利等将领,但盟军在欧洲战场的一系列重要胜利如果没有他的策划和实施是不可想象的,他指挥美军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击败了西线的德军,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布莱德雷正如后世以他名字命名的步兵战车一样,低调而稳定但又不可或缺。精于数学的布莱德雷在运用兵力、制定战术和后勤补给方面非常拿手,制定的作战计划也非常严谨周全,被人誉为盟军的“思想机器”。——能得到这个评价的人,当上了五星上将不是很自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