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微信公众号“北大青年”的“今天无稿可发”风波中涉及的两篇文章,已经在48小时内发出。但这两篇文章和《今天无稿可发》一文引起的讨论尚未平息,这三篇文章的内容如下。
一、【《今天无稿可发》全文,发于4月27日23点42分,目前已被删除】
今天我们有两篇文章不能发。
回答这个问题不难,难在对谁回答这个问题。
北青是校园媒体,我们关注的是学校,是生活在这个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办北青以来,我们采访了不少校内职能部门,也采访了不少老师和同学,我们在做校园新闻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不同群体之间沟通的缺失和必要。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做了努力,努力做深入【调查】,及时把老师和同学关心的问题和职能部门的作为、面临的实际情况甚至具体办事人员的困境写出来。
写容易写,每次做【调查】,都有支持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不容易的是,我们是一家不愿意写官僚文章的校园媒体。
话容易说,不容易的是讲真话,更难的是坚持讲真话,但是我们相信,坚持讲真话,对别人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我们会好好坚持。
我们相信,讲真话是真正的好话。
二、【《你不知道的心理咨询中心》全文,发于4月29日23点34分】
最近,心理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徐凯文除了日常工作外,还在忙一件事情:申请开设一门心理教育的公选课。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我一直想开这门课,也准备了很久。”他已经向学校提交了申请,现在正在等待结果。
这也许会让中心走到离学生更近的地方。
心理中心:“不看病”的心理咨询机构
徐凯文介绍,中心是心理咨询机构,而不是医院性质的机构,其职责与其说是“看病”或治疗心理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提供心理学服务——在他看来,心理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从心理咨询中获益。因此,中心的定位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幸福成长”。
一位法学院的同学透露,他身边有人经常去中心咨询,“觉得学校里有这么个地方可以说说心里话,挺好的。”事实上,中心平日里较多遇到的来咨询的同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小困扰,“80%的寻求帮助者不是因为出现真正的心理障碍”,徐凯文说。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中心可以帮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如情感问题、环境适应、学业压力等。通常咨询后,这些同学都有所好转。
一旦遇到可能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中心会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如果发现可能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要通过医院确诊。中心与校医院、北医六院,回龙观医院等医疗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几所医院都有面向学生的绿色通道,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治。由于有些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成因,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解决,因此在医院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中心也会安排咨询师跟进咨询,帮助同学更好全面康复。
中心现在有9位专职咨询师,22位兼职咨询师,18位实习咨询师,12位见习咨询师组成。“整个规模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徐凯文说。 其中,专职咨询师的要求很高,他强调“能到北大工作都是最优秀的”,兼职咨询师都是经过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咨询师,实习咨询师则大多是北大等高校心理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留学归来的硕士。其中,见习咨询师不参与咨询,只是在前台做一些接待工作,并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旁听咨询并做记录,实习咨询师则只会参与经过心理评估认定为严重程度较轻的同学的咨询,并在自己的督导老师督导下为同学提供服务。
北京大学心理中心首届实习咨询师结业合影。
同学们遇到困扰时,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在中心现场预约,每学期可预约六次。之所以限制六次,一是因为六次是普遍的短程咨询方式,通常是一次评估,四次聚焦性地针对问题,一次咨询收尾,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有效地保障中心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六次不是严格的限制,若是特别危机,可以申请增加次数乃至于到无限次。尽可能有效地帮助到同学是中心工作的原则。
由于人们常常因心理问题具有病耻感,担忧别人知道后会对自己有异样的想法。中心的保密性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看来,中心的保密工作做的可谓相对不错。
咨询开始前,心理中心会与同学签订保密协议,除非是发现同学有自杀倾向或者攻击他人的危险性咨询师可能会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突破保密原则外,中心会严格将咨询内容保密。而即使是有自杀或者攻击伤害他人可能这样必须突破保密协议的情况,中心也会把知情人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一般就只有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的院系党委副书记知道。”
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A表示自己很信任中心的保密性,在咨询开始前,中心与她签订了保密协议。之后,她参与了中心组织的一个集体活动,“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说一说在学校里遇到的问题。”而这个活动的负责老师就是她曾经的咨询师,但是,直到A坦言自己其实做过咨询,那位老师就是她曾经的咨询师,咨询师才说:“嗯对,我记得你。”其实老师记得她,但却会为了保密协议而装作全然不记得的模样。
历史学系本科生B和医学部本科生C的经历也证明了中心的保密性,他们曾因在新生入学心理测试中表现出有心理问题的倾向而被中心请到中心进一步评估,但至今院系教务乃至身边的同学均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经历。
有同学仍会担心,自己若坦诚以告,会不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对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但对此,徐凯文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可以负责地说,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因为心理问题影响保研,就业,出国等,相反我们会尽其所能帮助同学,提供资源解决其现实压力。”
中心的专业性则是另外一个大家聚焦的问题。其中,专业咨询师、兼职咨询师的专业性得到肯定,而实习咨询师由于经验的欠缺,则可能存在有专业性欠缺的现象。A 曾经去咨询过两次,第一次是专业咨询师,“效果比较好,咨询完确实心情好多了”,但第二次接待她的就是一位实习咨询师,在她看来,专业性上有欠缺的地方, “他会引导错方向……就是他抓不住我纠结的那个点。”而引导错了,A就不愿意再多说什么。
对此,徐凯文老师回应,咨询师都会尽力为同学提供咨询帮助,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咨询都会有来访者满意的结果,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咨询师也有处理不好的个案。因此,中心每学期都会组织每周一次的案例讨论以及各种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以为同学们提供越来越有效的帮助。
同学们正在中心的涂鸦墙上涂鸦。
双重困境:人手与资金
最开始,心理中心设在20号楼,只有两间咨询室,新太阳学生中心落成后的2014年,心理中心才搬迁到现在的新太阳中心4楼,开设7间咨询室。但近三年来,中心的咨询量增长尤为迅速。中心的7间咨询室周一到周五全天同时开放仍然供不应求。为此中心增开了周二晚上和周六全天的咨询时间,尽管如此,上学期依然有大约占总人数1/4的同学没有预约到咨询时间。而这一学期截至现在(发稿时间),也还有92个同学在等待咨询,而之前有17个同学,在中心打电话过去说可以咨询的时候,表示“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自己不再需要咨询。
“有一天,我在心理中心门口听见一个女生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排上,说不定排上的时候我男朋友已经跟我分手了。”徐凯文回忆起这件事情,露出复杂的表情,既觉得这件事情很有趣,也为它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而担忧。
徐凯文表示:“真诚感谢北大同学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还是热烈欢迎同学们有困扰、困难的时候来中心寻求帮助,我们也会不断想各种办法来扩大资源,及时给大家帮助,因为,帮助北大同学是我们中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心不完全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提供服务,而是根据预先评估问题的紧急性,优先考虑情况危急的同学。中心目前也打算增开星期六晚间的咨询,竭力希望能够满足最多同学的需要。
与此同时,中心试图扩大咨询师队伍,但财政问题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由于咨询量的增长,学校对中心的拨款也随之增长,但由于咨询量“翻倍式增长”,因此资金问题上还是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缺口。徐凯文介绍,“(中心)在上学期1/4的时候就开始负债”。同时,尽管中心的咨询师们也以在北大工作为北大学生服务为荣,接受了在行业里相对低的收入,但中心仍然面临付不出兼职咨询师咨询费用的窘境,只能提前向学校预支下一年的经费。
在财政状况吃紧的情况下,扩大咨询师队伍的难度就可以想象,“可能未来还需要学校的更多支持。”
但是,在不考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心)对出现学习、生活上的困扰的同学前来问询都是欢迎的。”同时,徐凯文建议大家若遇到心理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寻求帮助。
中心发展:让心理问题少产生、不产生
人力和资金的缺乏一方面造成了近1/4的同学难以及时预约到心理咨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心宣传工作的薄弱,这也是同学们对中心的一大不满。有同学表示,现在心理机构的信息“太不容易获取了”,往往无法传递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目前中心开设了一些讲座,但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应对暴增的咨询量上,宣传力度可能确实存在不够的地方。徐凯文对此也表示了遗憾。社会学系本科生D表示从来没有在校园内看到过心理中心讲座的宣传海报。外国语学院学生E则表示宣传不够带来的结果是很多人对中心不能放心:不知道该怎么预约,也不知道中心的专业水平如何。
然而对此中心也有着难言之隐:“我们也不太敢宣传。”徐凯文有些无奈:中心现在没有进行宣传就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但中心在竭力改变这样的现状,2014年度,中心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会推送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徐凯文希望能把公众号做得更好,因为“心理健康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在徐凯文看来,解决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不应该只是靠心理咨询实现,让心理问题少产生、不产生“才是最主要的目标”。 2014年,在新生的入学典礼上,中心举办了“千手观音的故事”生命教育公开课,超过5000人观看了这场演出,而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F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表示“非常震撼”。自2011年以来,5年间已有近15000名北大同学在入学第一周参加了此公开课。
“千手观音的故事”生命教育公开课。
徐凯文发现,许多表现非常优秀的同学,内心十分迷茫和痛苦。问题的根源或许是功利和应试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建立人格、发展自我的空间。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不是教育灌输的结果,而是自我成长发展的结果。“为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会出现心理问题,而现在人反而心理问题频发?因为现在有些同学内心是空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凯文想要开设的这门公选课可能是中心打开学生渠道的一个新机遇。教育部明文规定全国高校都要开设心理必修课,已经有许多高校响应教育部的规定开设了相关必修课,但是北大还没有。
一直希望开设一门心理健康课的徐凯文最终申请开设了一门公选课——与通选课相比,公选课的限制要更少一些。如果申请通过,徐凯文希望能把这门课开设成四五百人的大课,设置两个学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由中心的团队授课。
“我不想是纯粹讲课的方式,而是一个讲述生命故事的形式。”徐凯文想邀请一些生命故事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的人作为嘉宾,进行现场访谈。他希望这门课能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更幸福,怎样在心灵上获得成长,是生命获得深度、广度和厚度,而不希望把这门课局限在“如何才能不得抑郁症”。
“类似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吗?”记者问。徐凯文笑了笑:“我们要做得比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更好才行。”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空谈,他透露,以前他给大一新生举办完新生入学讲座结束后,总会有很多同学来询问他是否开课,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同时也因为有着多年的与同学深入交流的经验积累,他相信,这门课能够得到同学的欢迎。
三、【《方格内外:北大校内电梯》以图片为主,截屏如下,发于4月29日23点3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