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魏则西事件:遇到绝症 应坦然面对生死

人民日报谈魏则西事件:遇到绝症 应坦然面对生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原标题:人民日报让坦然面对生死,为啥人民不坦然了

  

人民日报谈魏则西事件:遇到绝症 应坦然面对生死

  人民日报刊文:魏则西(专题)留下的生命考题

  21岁魏则西之死,就在话题降温之际,《人民日报》又点了一把火。5月6日19版的健康时空,刊发了题为《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的文章。本来标题平平,但各网站看热闹不嫌事大,把标题纷纷改成《遇到绝症应坦然面对生死》,争议可想而知。

  文章以魏则西的悲剧为例,追问道“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顺应自然规律?”。《人民日报》没有给出答案,留下一句“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考题”,但结合上下文,尤其是“尊重自然规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坦然地面对生与死,是最理性的选择”,以及魏则西本人的遭遇,文章立意很明显。简单粗暴地翻译成“魏则西这样的情况应放弃治疗“,我以为不过分。

  不少人揪着《人民日报》骂,认为官媒身份出此言论,不合时宜,尽管话糙理不糙。身份的尴尬最终反噬了道理本身的逻辑,不过,反对者与《人民日报》却共享一个前提:中国人的生死观有问题,至少讳忌死亡过度,不够坦荡。

  无法直面生死,所以有了过度医疗,以及像魏则西这样家财散尽而人财两空的苦涩。活得不够超然,死得不够坦荡,每个重症监护病房插满管子的癌症患者,背后都有在生存的悬崖边上挣扎的家庭,这大概是比较惨烈的一种中国故事了。中产也无法消化这种悲伤。因而,如果呼吁放弃不切实际幻想的,不是《人民日报》,是七大姑八大姨,同学的朋友,或者闺蜜的舅妈,乃至说市场化的媒体,大概都没错。

  我不认为这种讲法有道理。中国人的生死观里,上帝的缺席,让一切变得世俗化。不管你承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国情,而国情意味着在死神来袭的时候,中国人只能以续命的方式,让亲近之人在此岸继续停留。你可以说他们没有信仰,但不能说这种期待有狭隘的地方,更不能说那种倾家荡产的方式是不切实际。所谓 “实际”,对应的是医学权威,但在一个骗子横行当道的年代里,医学权威在哪里呢?医学如果没有权威,怎么好意思让家属放弃搏一把?

  魏则西死了,从结果倒推他和他的家人不该不切实际,看上去无比正确,但《人民日报》开启的这种上帝视角,恰恰是让人反感的地方。对中国人生死观的批评(也许该叫善意的提醒?),在客观效果上完成了致命的转换:魏则西之死,不切实际幻想成为问题本身,至少是问题本身的一个机理。如果再简单粗暴点概括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以为也不为过。

  魏则西的选择当然有问题,苦果他已尝。他和他的家属,对武警二院期待过高,这种期待超出了实际,问题的核心,难道不该是为什么一个会上网、知道百度的大学生,会天真地幻想得了绝症的自己还能够再活二十年?

  我从不觉得这种“再活二十年”的苟且心态有问题,或者该被批评。就好比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医学领域,无法让每个人都做专业判断。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权威,医院和百度在魏则西事件中以权威的面目登场,相信权威,就是最大的“实际”。后来,“权威”出了问题,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三甲医院都靠不住,这和盲目,和对死亡的超脱与否,有多大关系呢?

  没有人应该为家属做替代性判断,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注意,想要用言论自由反驳的人请看清楚,这是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一个官媒,建树的方式,不是开上帝视角,但它恰恰选择了一种最坏的方式打开。但是拜托,请给这届人民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理由!

  当下的中国人,只能狭隘到在世俗世界里苟且偷生了。《人民日报》这种局外人的冷静和理性,我反正是搞不懂。但我知道,它很廉价;我还知道,生死之事,还是交给国人自己去判断,不是家长,就不要管人家是不是赌博,代价他们会自己承担。官媒该操心的,是医学权威为什么处在真空状态。

  文/熊志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刊文: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

  

人民日报谈魏则西事件:遇到绝症 应坦然面对生死

  4月13日,陕西咸阳,告别仪式过后,则西的遗体被推去火化,父母坐在殡仪馆外等候。则西父亲说:“以后只有我们两个相依为命了。” 财新记者 万家/视觉中国

  大学生魏则西因罹患滑膜肉瘤,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到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仍不幸去世。此事引发全社会热议,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

  魏则西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求医”故事:父母变卖家产,四处奔波,为儿子治病,最终人财两空。类似的悲剧屡屡重演,发 人深思。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顺应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考题。

  大自然 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医生无法阻止生老病死,就像无法阻止春夏秋冬一样。医生是生命花园里的园丁,只能让花朵开得更好看一点,仅此 而已。事实上,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黑箱”,恰如神秘而浩瀚的宇宙,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尽管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但依然无法解决大多数 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医生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和“死神”讨价还价,力求延缓死亡的进程。医学是有限的,也是不完美的。虽然医者的技术追求是永不言弃,但这 并不代表医者具有起死回生之力。因此,尊重自然规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坦然地面对生与死,是最理性的选择。

  医学本无“神话”,但 偏偏有人编造“神话”,有人相信“神话”,甚至不知不觉扮演“神话”中的主角。例如,很多身患绝症的病人,由于缺乏科学认 知,总是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创造生命“奇迹”。而这种“有病乱投医”的心理,恰恰让医疗骗子钻了空子。他们把生命当成生意,不惜重金占领搜索引擎入 口,以精心炮制的虚假宣传为诱饵,大肆吹嘘“神奇技术”与“惊人疗效”,句句戳中患者痛点,使患者甘愿押上身家性命“赌一把”。这些医疗骗子往往证照齐 全,资质合法,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医院是真的,医生是真的,圈套当然也是真的。一旦有人上钩,他们便会假戏真做,把骗术演到极致,直到榨干油水为止。 有的把小病说成大病,一周能治好非要拖一月;有的把不治之症说成可以根治,“病很重,能治好,得花钱”成为标准的欺诳用语。在环环相扣的医疗“陷阱”中, 很少有人侥幸逃脱。如此骗术充斥江湖,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吞噬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如果政府部门不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 放任“毒瘤”野蛮生长,必将贻害无穷。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要避免人财两空的“魏则西式悲剧”,更需良好的医疗制度保障。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 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欧美发达国家,每个人都有家庭医生。很多人从出生到离世,一辈子只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 成为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这种健康守门人制度,有效解决了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患者不用盲目求医,自然也不会上当受骗。建立符合国情的家庭医生制度,让每 一位居民都拥有高素质的家庭医生,是终结悲剧的治本之策。当然,中国人太多,医生不够用,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魏则西,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唤醒了整个社会的省思,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愿魏则西事件警钟长鸣,成为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新契机。(来源:人民日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