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中国散户解套获救 全系一神秘时刻(图)

亿万中国散户解套获救 全系一神秘时刻(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股市何时能实现底部反转?亿万散户何时能 够挣脱套牢的枷锁?这是市场投资者迫切希望知晓的答案。纵观4月,中国A股呈现出箱体震荡特征,稍微有常识的人均知道,这是主力资本、杠杆资金之间相互博 弈所致,没有太多的散户参与其中。因为,去年一轮罕见股灾,太多的散户喋血沙场,剩余的大多也处于谨慎观望阶段。

  今年两会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去产能和降杠杆是可以同时实现的,路径是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来降杠杆,通过提高社会福利和全球协调来压缩产能。这被不少投资者视为重大利好信号:政府要花大力气提振股市,新一轮牛市有望开启。

  与此同时,关于养老金入市的传闻和消息此起披伏。不过,一直上演的是“狼来了”的故事。5月5日,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传出最新设立养老金管理部和会计部的消息,并宣布从5月开始招兵买马,业内给出颇为一致的解读:养老金入市的脚步正在加快。

  按照国泰君安分析师估算,若按照保险公司平均股票投资10%、社保基金20%来估算,预计实际入市资金在15%左右,即3,000亿资金(1人民币(专题)折合约0.1537美元),而且是分批进入。

  有分析认为,按照养老金“安全第一”原则,绩优蓝筹股和具有低估值的个股,将成为养老金重点考虑的对象。例如,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交通运输、电力等板块。

  3,000亿,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无疑九牛一毛,但对于提振市场信心的效用巨大。在一般投资者看来,当养老金入市抄底之际,只要跟稳对方步伐,操作得当,获取稳定回报不成问题。作为政府本身,也寄希望借助养老金入市来聚集市场人气,以此来吸引更多资本入市。

  

亿万中国散户解套获救 全系一神秘时刻(图)

  养老金入市被中国投资者视为重大利好(图源:VCG)

  养 老金果真会入市吗?答案是:会!考虑到退休人口规模庞大,养老金早已入不敷出,迫切需要通过增值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缺口。最重要的问题接踵而至,养老金往 往会选择真正“安全”的底部悄然入市,而且是众多投资者亏损,股市持续震荡探底时刻,养老金会趁此时机吸筹,在随后小幅拉升过程中获利离场。

  大道至简,养老金入市的目的,是获取稳定收益,绝不会为他人做嫁衣,充当“活雷锋”角色,公开入市为普通投资者解套。

  养老金什么时间点入市?初步判断,如果美联储6月加息,A股新一轮动荡行情不可避免,届时,股市会跌破2,800点,配合上杠杆资本恐慌性抛盘,不乏回调到2,500点下方的可能。

  当恐慌性抛售蜂拥而至时,养老金入市建仓的契机也将到来(吸筹),随后,A股将迎来一波短暂的小阳春,在政府利好消息和操纵下,主力资本开始做多,随后呈现震荡式上扬。并且,在冲上3,000点后逐步套现离场。

  为何?因为3,000点上方存有太多的套牢盘,如果一路上攻,众多散户将顺势解套,陡增养老金亏损的风险性。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伴随着美联储加息,A股出现新一轮探底,或许,是今年最后一波投资套利的契机。

  总体来说,任何一轮牛市,并非政府刻意操作授意的结 果,而是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例如2007年那一波行情,首先,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大量短期资本蜂拥流入,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另外,历经股权分置改革 后,当时股市处于谷底,股票市值普遍被低估。最后,央行宽松货币政策,配合上楼市和出口繁荣,让人们对经济前景持有异常乐观的态度。

  2015年一轮牛市,既是历经漫长熊市周期后的“底部反转”,也是政府尤其金融机构助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加杠杆被推行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终酿成悲催的结局。

  展望目前,全民“加杠杆”时代已经结束,注册制改革被延迟,人民币升值周期告一段落,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境内短期套利资本蠢蠢欲动,配合上去年一轮股灾,市场信心短期难以恢复。中国重启新一轮牛市,缺乏天时、地利、人和。A股走势保持震荡波动特征,是大概率事件。

  今年两会上,中国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整顿规范 金融秩序、打击证券期货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这说明,控制投资杠杆率、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是政府和证监会的战略要 务。问题是,脱离场外杠杆的疯狂,改革乏力环境下,A股缺乏持续上行的基础。

  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投资者,均希望重启新一轮牛市,但现 实环境却很残酷。归根结底,市场的规律不可抗拒,健康的资本市场,均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依托。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调整探底时期,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现 象尤其严重,产业结构不得到优化、市场环境不得到有效改善,投资结构不彻底变革(从散户市转变成机构市),资本市场很难实现“底部反转”。道理谁都懂得, 关键在于现实环节下的具体操作。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