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南海(专题)仲裁结果即将出炉,中国朝野弥漫着激愤焦灼情绪。近日,中国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为“钟声”的评论文章《仲裁庭扩权滥权严重损害国际法治》,对该仲裁庭发出强烈批判,甚至表示,“其心险恶,其意非公”。
分析人士表示,《人民日报》在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这篇文章可以理解为代表了中国在此事上的国家意志和立场态度。
在中方看来,此次在南海问题上的国际仲裁,是事关国家主权的不容丝毫退让的底线挑战。1919年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强迫中国接受损害其主权利益的会议结果,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在中国导致了影响其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
中国民众至今对此耿耿于怀,因此对主权系于别人之手的国际渠道十分敏感。这可能也是中国“不参与,不接受”南海仲裁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如果仲裁结果再次伤及中国主权,有可能在中国民间再次引发民族主义运动,对执政者构成采取一定行动的巨大压力。
对中国不公的“巴黎和会”是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图源:中国知网)
既然认定该仲裁庭存在“合法性”和“非公正性”,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或有可能采取某种针对国际司法机构的的反制手段。
《人民日报》本篇文章称,“应菲律宾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庭表现出扩权、滥权现象”。“仲裁庭无视基本事实,违反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将手伸到其管不着的领土和海洋划界事项,不仅违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国际法宗旨,严重损害国际法治,而且激化矛盾,无助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其心险恶,其意非公。”
文章指称,事实上,仲裁庭是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一个临时机构。组成仲裁庭的5名仲裁员中,有4人来自欧洲,无法代表世界各地区和不同法律体系。更有甚者,5名仲裁员中的4名都是由2013年时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日本人柳井俊二指定的。考虑到中日两国在东海有争议,柳井俊二理应依法回避,但他却刻意无视这个事实,明显违反程序正义要求。对于这一细节的疑点,《人民日报》的子报《环球时报》也曾重点强调。
《人民日报》还揭露了仲裁庭在仲裁过程中的一些此前鲜有人知的细节。比如,在适用法律上,仲裁庭对菲方的诉求预设结论,自行创设标准,然后才开始选择性地选取要适用的法律条款,在论证过程中倾向性十分明显,俨然已成为菲律宾的代理人,为菲律宾非法侵占和侵权行为背书。
文章称,在证据事实的认定和选择方面,仲裁庭也上演移花接木、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等手法,存在很多失理、失义、失实之处。
观察人士表示,这篇文章最具分量的指责在于,“国际司法机构为私利所驱,扩权、滥权趋势近些年来有所发展,一些法官和裁判想刷‘存在感’的动机难以掩饰。具体到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恐怕就不是刷‘存在感’那么简单了。究其本质,该案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个别域外国家为此投入大量精力,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自美国“重返亚太”以来,各方参与者合纵连横,明枪暗箭,招数迭出,致使中国南海局势不断升温,决策者与前线操作者均紧绷神经。在南海仲裁尚未公布的当下,《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方面已经没有了太多转圜余地。南海最终擦枪起火并导致某种程度战争的可能性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