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印度的包办婚姻传统一直为人诟病,无论是报纸上的案例还是颇受欢迎的真人电视秀,包办婚姻就像勇敢追求爱情的年轻人逃不开的阴影,产生了许多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故事。但现实生活比这些还要复杂得多,而包办婚姻也不仅仅是印度人的专利。
在美国FYI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Arranged》中就对三对包办婚姻下的夫妇的生活进行了追踪。第一对中的印度姑娘是31岁的房地产中介曼妮卡(Maneka),这已经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了。第一次结婚时她才18岁,被爱情冲昏了头脑,那段失败的婚姻持续了四年。这次她向传统妥协了,接受安排与 Mayur相识,一个月后Mayur在父母安排下,两人举办了传统的印度婚礼。
曼妮卡说:“在印度文化中离婚的女人就像是‘她被使用过了’,所以要用一场盛大的婚礼告诉别人我再婚了是很艰难的事情。我的第一场婚姻决定得很草率,但现在我没那么天真了。离婚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事情了,再来一次的话我可能会死掉。”
另一对夫妇是维姬(Vicki)和本(Ben),他们分别只有21岁和23岁,现居纽约(专题)。根据家族的东正教信仰,他们在一次正式会面后被安排结婚,而结婚前他们不被允许亲吻、接触,甚至连单独相处都不行。而看到子女因信仰相同结合让他们各自的家庭都感到高兴。
第三对夫妇是23岁的泰勒(Taylor)和28岁的大卫(David)。他们在大卫的哥哥乔丹(Jordan)牵线下走到了一起,但大卫的母亲并不喜欢泰勒,这让两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许多人印象里的包办婚姻也许像狗血言情剧里演的那样,面对斩钉截铁说一不二的父母,怀抱一腔为家庭奉献的热血壮烈结婚,午夜梦回还屡屡想起初恋的模样,然后后悔得泪湿衣襟。事实上,印度的包办婚姻处于更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尽管父母会为儿女安排结婚对象,但这并不是单方面决定的过程,结婚双方也需要在事先的见面中点头敲定才能顺利结婚。
有些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赫芬顿邮报的专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专栏作家Razwana Wahid表示:“在印度,我们年年都参加亲戚朋友的婚礼,他们的结合都是包办婚姻的结果,在当地人们都习以为常。爱情随后就会来,一切都稀松平常。”
不少人原本并不想要包办婚姻,但还是接受了家庭的安排。演员兼制作人的Ravi Patel和他的妹妹Geeta Patel为此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讨论一个印度新郎如何处理自己的婚姻和理解父母眼中的爱情。而他自己,在刚刚结束与一个白人女孩的爱情长跑后,对长期遮掩自己的女友感到了厌倦,决定试着用父辈的方式找到那个相伴一生的女孩。
“我喜欢做一个印度人的感觉,也喜欢当一个美国人。我们这一代的印度人常常觉得:不要那么在乎宗教,就简单地爱文化,爱文化带来的礼仪。”所以他将自己的简历放在了一个供印度女孩父母审阅并从中挑选女婿的网站上。“这显得有点丢脸。但这种丢脸和第一次上婚恋网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同。包办婚姻的区别在于这次父母成了你们的中介人。”而《今日印度》的编辑Shadab Nazmi提供了包办婚姻中更多的细节:“这在印度很常见,征婚网站出现后,包办婚姻的节奏更加快了。但这有点像招聘,男女间周旋于各种问题,最终找到合适的人。”
“在 Quora(国外供人提问和解答的网站)上有个问题,说是在包办婚姻中被对方拒绝最奇葩的理由是什么,有个女孩说对方拒绝的理由是见面时我们用咖喱角和果子露招待他们,而不是茶和炒米;还有一个说对方见面后表示‘开始不知道你们一家来自恰尔肯德邦,我们有个亲戚死在那里了所以还是算了吧’。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相对保守的文化,包办婚姻并非每次都能成功。在一个匿名分享秘密的App上,许多人透露了自己对于包办婚姻的真实想法:“真后悔接受了包办。这样毫无激情、爱情的走向死亡的生活。我的生活好空虚”;“我对我的未婚夫毫无尊重之心,要嫁给他这件事让我伤心,包办婚垃圾”;“我的婚姻是包办的。我和我妻子互相憎恶。我们彼此同意对方出轨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但因为传统我们就是没法离婚。”这样的倾诉屡见不鲜。
而对某些群体来说,就连包办婚姻都显得遥不可及。
Padma Iyer 是一名印度母亲,她今日为孩子刊登了征婚的广告,希望为他找到合适的伴侣。但区别在于,她的儿子Harish是一名同性恋。研究跨性别文化的 Parmesh Shahani对此表示:“这是一项革命性的举动,直面LGBT(跨性别者)群体的声音,并将这个群体与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联系起来,那就是:一个母亲为保证儿子的幸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