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名拥有高学历、体面工作的中国名校毕业生雷洋在警方执法过程中非正常死亡,引发了舆论旋风。有媒体分析指出,中国官方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往往以平息民怨,控制舆情为出发点,事实真相在官僚体系中并不重要。
英国《金融时报》5月12日发表题为“雷洋事件能否成为法治国家之始?”的文章称,在处理雷洋案中,警方“吞吞吐吐”的信息发布模式正是官方习惯性 的“挤牙膏式”回应的真实写照。官方回应并非以主动给社会一个坦诚交代为目的,而是基于对舆情发展的判断。也就是说,不管官方是高调还是低调处理,是入驻 调查组还是严厉批评,背后的目标主要都是舆情控制,而不是去探究事实真相是什么。
文章认为,正在发酵中的“雷洋之死”,无论社会民众与警方产生何种分歧,最终会以警方宣称所谓的“正义”告终。同时,是否对涉事警察进行处理,以及受到惩罚的轻重,也许和警察本身的行为无关,而是和民众呼喊声音的大小有关。
法国广播电台网站报道,根据北京媒体人透露,中国中宣部和中央网信办下达了对最近舆论热点雷洋案的宣传要求。官方称,有关部门已就“雷洋案”开启严 肃调查,要求媒体“未经统一安排,不得采访评论”。在事件的真实经过尚不清楚。民众对于公法机构怀有较深不信任感的情况下,中央要求媒体“管住嘴”,到底 是想给吵得沸沸扬扬的事件降温,还是要专断事件的话语权?
雷洋亲属要求警方出示执法录像 (图源:央视截图)
21岁的大学生魏则西(专题)之死此前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调查组公布了对百度以及相关医院的调查结果,百度和莆田系民营医院成为众矢之的。魏则西事件 激起的风波逐渐平息,一个重要原因是,“龙颜大怒,御笔亲批,钦差挂帅”的处理结果,符合很多公众内心的预期。雷洋案的悲哀之处在于,当事人、家属和公众 的意见没有通过恰当的渠道传导到体制内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汹涌的舆论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集体“自嗨”罢了。
《德国之声》认为,雷洋之死反映出的是公信力缺失之下的人人自危。公众愤怒于警方试图将问题焦点转移至“如何嫖娼”上面,同时也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 雷洋。在网络上曾有一篇热传的文章讲述警察敲门时,"他做的22件事"。这其中包括"不立刻开门"、"要求知道警察姓名、所属单位等"、"用手机记录全过 程、上传至iCloud"等等。或许当普通公民面对公权力开始思考要如何斗智斗勇的时候,需要害怕的恐怕就不仅仅是"雷洋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