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继“权威人士”发表言论一周之后,5月16日,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召开,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产权保护等工作。
习近平(专题)在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必须完善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
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国首次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列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议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改革内容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推进结构性改革、财税体系改革、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健全社保体系,提升劳动者素质等多项环节。
长期以来,如何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占比,是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阶层,指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资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以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指出,在中国,按照购买力计算,年收入在13,500至53,900美元的人群,可视为中等收入阶层。中国社科院去年12月的《社会蓝皮书》抽样调查显示,北京中间阶层规模比例大约是55%,上海大约是51%,广州大约是42.5%。
如果从纯粹收入层面看,这或许构成人们乐观的理由,一旦将中等收入阶层所背“负担”列入其中,一切则显悲观。《福布斯》杂志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全球税收痛苦指数”排名,中国两次被排在第二位,成为在税收方面仅次于法国的最“痛苦”国家。
中国税负沉重,种类繁多,而且主要税种税率偏高。以个人所得税为例,中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而英国是40%、日本是37%,美国是35%,俄罗斯则实行13%的比例税率。在个人所得税中,中等收入阶层是主要纳税群体。
并且,与发达国家物价相比,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日本的3.76倍,欧盟的2.33倍。中国很多税收是隐身的,作为消费者既看不到,也逃不掉。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家时寒冰曾指出,在中国,譬如很多本该由企业承担的产品税和营业税,出厂前就被列为产品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于人们购物小票上通常只有价格,没有税的踪迹,这些隐蔽的税种通常就被忽略掉了,中国商品价格高昂与此有着直接联系。
除高税负、高物价之外,“赶英超美”的高房价,更成为“压垮”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前摩根士丹利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指出,中国香港(专题)房价虽高,但房价收入比是15倍,而发达国家只有6倍,中国北京、上海收入比已经是20—30倍,处于全球最高水平。
如果说曾经美国高企的房价,成为普通民众财政收入增值,用于消费支出的源泉。那么中国高企的房价,除为地方政府、银行、地产商等群体,带来滚滚红利外,对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严重捆绑,制约了社会正常消费能力。当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阶层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时,中国实体经济环境恶化,则成为必然。
因此,中国房价合理回归,并通过一场最大规模的减税,降低中产阶层和企业的负担,提升它们的消费和利润空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提振社会内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绕不开的环节。
今年两会上,中国总理李总理宣布,从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前期试点累计减税6,412 亿元(1人民币(专题)折合约0.1534美元)。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今年减税的金额将超过5,000亿元,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减税。
这的确是一则好消息,但需指出的是,中国现行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通环节,其中,增值税是中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也就是说,除增值税外,即便减免其他各项税收,如果财政支出得当,正常维系不成问题,但这样一来,则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总而言之,只有解除高房价、高物价、高税负三大桎梏,中国才能真正培育出强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推动中国经济克服当前重重困阻,迈向新一轮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