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文革反思  中共政治不够自信?(图)

回避文革反思 中共政治不够自信?(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5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文章,文中称“文化大革命”是造成严重灾害的内乱,并将文革(专题)与文革时代和中共历史区分开来。该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因为在中国大陆,关于文革的讨论依然是媒体的禁区。外界认为,中国拒绝公开讨论文革,可能反映了中共的政治不自信。

  文化大革命,这个发生于五十年前的政治运动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使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在文革发起五十周年之际,海外华人媒体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分析。但与海外媒体的热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中共严密控制的大陆媒体集体哑声。外界认为,中国媒体的沉默是来自于中共政府的命令。

  在一片寂静中,《人民日报》关于文革的报道无异于落入池塘的石子,打破了舆论界的诡异沉默。哪怕该篇报道只发在了《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甚至于文章的名称丝毫未提及文革,依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大陆媒体记者说,“海外华文媒体真是够敬业的,故意安排在第四版,标题中都未出现文革二字,都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

  

回避文革反思  中共政治不够自信?(图)

  《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这篇文章的标题未说文革,但内容处处谈的是文革。这篇1400字的文章共有两个主要内容,其一重申了邓小平对文革的定义,即文革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林彪四人帮利用了的内乱;其二将文革与中共做了切割,文章称要将文革与文革所处的时代区分开,回击借文革否定中共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

  分析认为,这篇文章的目的,很可能与中共拒绝讨论文革的意图相同,即担忧文革阴暗面的曝光将影响中共的形象,担忧有人借文革的伤痛来否定中共的领导地位。

  主流观点认为,文革带给中华民族的伤痛近代罕见。叶剑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说,“文革整死了两千万人,一亿人被整,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专题)。”文革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其影响到现在还未消除。文革被认为是中共历史上黑暗的一页,也是中国史上绕不过的门槛。简单的将文革与文革十年切割,将文革与中共的历史切割,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争议。

  中共切割文革,搁置对文革的讨论,可能是担忧外界借文革来否定中共的合法性,但这种做法难以慰藉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的伤痛,也体现不出中共的政治自信。

  习近平(专题)在2013年曾说,“对待问题必须持正确态度,不能遇到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就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和奋斗”。他在谈及文革时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主要就是有人专拿党史国史说事。他警告中共全党,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回击否定党史的事件,政权将会因此瓦解。

  习近平还曾提及“政治自信”,《人民日报》发表《习近平的政治自信从何而来?》文章,文中将“政治自信”细分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纵观习近平讲话历史,关于自信的发言比比皆是。除了“政治自信”外,习近平还提出关(视频)于反腐的“四个自信”,寄语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等。

  有观点认为,中共禁止对文革的讨论,回避文革的反思,并不能体现习近平所说的“政治自信”,甚至恰恰体现了政治不自信。直面历史是自信的前提,反思过去是进步的基础。文革作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非是虚无的口头历史,而是实际存在过的大事件。中共为揭过历史的阴暗面,而放弃对文革的大讨论、大分析,这并非是政治自信之举。

  《环球时报》在2016年3月的一篇社论中说,“主张重新全面反思文革的人,认为国家一直在故意隐瞒文革的真相,并且宣称文革有可能卷土重来”,“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若干决议》的否定,国家按照他们的愿望搞一场全社会的‘大反思大讨论’,已有的政治共识就会受到威胁,思想动荡就可能发生。”

  《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论直白的说出了中共禁止讨论文革的原因,但是该观点的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正确的政治共识不怕讨论,正确的思想认识也不会动荡。习近平曾说,“真理越辩越明”。如果中共对自己的政治共识足够自信,那么应该不会惧怕于一场关于文革的大反思、大讨论。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