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哈佛建校380年,终于有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站在哈佛毕业典礼的讲台上。
那么,什么时候才有来自大陆的中国老师站上哈佛的讲坛,给哈佛学子授课呢?
这个事情已经发生在137年前,有个不知名的中国人被哈佛大学请上了大学讲坛,教一群金发碧眼的哈佛学子说中国话、读中国诗。
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今天孔子学院在做的事情?137年前是哪年?1879年。那时的中国还是清朝,清朝人竟然前往哈佛教书,是不是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原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被逐渐打开,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美国商人在华经商,需要培养一些懂得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礼节的人,来协调两国之间的商贸活动。同时,美国人也希望从本国多培养一些中国通,最好能像英国人赫德一样,进入大清国的海关等政府机构,送美国人去当中国的公务员。
几个商人一合计,这事无非是出钱、找人、找办学机构。钱的问题好解决,有如此战略眼光的商人,凑几千美金支持办学不在话下;办学机构也不难找,哈佛大学虽然觉得开设中文课程有点天方夜谭,但如果能开得起来,也是一项填补高等教育空白的举动;剩下的事,就是如何去请中文老师了。
哈佛大学当时的校长埃里奥特就写信请在中国的朋友帮忙,几经辗转,联系到了任职宁波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杜德维自己有个中文老师,名叫戈鲲化。
杜德维就是戈鲲化教出来的学生,他有教育美国人学中国的经验;戈鲲化还在宁波的美国领事馆长期任职,对美国也并不陌生。一琢磨,杜德维就把自己的老师推荐给了哈佛大学的校长。于是,一纸合同送到了戈鲲化面前,从1879年9月1日起,至1882年8月31日止,授课三年,每月薪金200美元,往来旅费(包括随同人员)亦由校方负担。至于在课程的设置、学生人数、教学时间,则由哈佛校方统一安排。
戈鲲化揣着哈佛大学的教职合同,拖家带口飘洋过了海。他并不知道手里的那份合同,一百多年后有多少博学鸿儒抢破头皮都拿不到,而他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拿到了手。
戈鲲化去美国教人学中国文化,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戈鲲化“托福成绩”如何?美式英语会说吗?在中国的时候,因为要教西方学生并兼职翻译,戈鲲化对英语有些了解。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一到哈佛进入真正的“英语世界”,一番勤学苦练,他很快就摆脱了语言的障碍,能比较随意地用英语和人们交谈,在社交活动中也积累了不错的声望。
戈鲲化在美国还有个身份的尴尬。虽然他是美国人请来的中国老师,但戈鲲化到底该跟美国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他自己应该用什么身份跟美国社会沟通,成了一个敏感的问题。比如,这个来自中国的老师在哈佛讲课时,该穿什么衣服?底下的学生都是美国人,穿什么衣服对他们来说貌似不是个问题。对于他们的中国老师来说,他该不该入乡随俗,穿西式服装呢?戈鲲化的选择是穿清朝的“官服”,保持天朝上国子民的荣誉感,保持一个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自豪感。于是,在一百多年的哈佛大学校园里,你会发现一个留着辫子、穿着清朝官服的人步入课堂。
戈鲲化要教美国人学中国文化,他自己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与热爱。这方面,戈鲲化在国内已经出版过《人寿堂诗钞》和《人寿集》两部文学作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来传播中国文化。他自己爱诗,就教自己的美国学生们欣赏中国诗歌。他自己专门编纂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收了他自己创作的15首诗,还把他们翻译成了英文,还对一些词句、典故作为解释,标出来平仄发音。
那么,戈鲲化废了老大的劲儿教老外学中国文化,效果如何呢?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美国学生对这门“古怪又精细的语言”表示出兴趣,后来最多时候有四五个学生开始跟着戈鲲化学讲中国话、学做中国诗,据说一位学生还具备了跟中国人自由交谈的能力。美国的报纸一直对戈鲲化抱着浓厚的兴趣,对他在美国的行为经常给好评。
戈鲲化在哈佛的任教期还未结束,就于1882年2月不幸患上了肺炎,匆匆去世。作为一名哈佛大学聘请的学者,哈佛大学在阿普尔顿教堂为戈鲲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仪式由神学院院长主持,校长亲自参加。在哈佛大学的悼词中给了戈鲲化这样的评价:“我们在中国大圣人孔子身上可以发现类似的品质”。
只可惜对于哈佛大学华文教育意义非凡的一个中国人在国内却鲜为人知。我们在围观第一个走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讲台发言的大陆学生时,也别忘了第一个走上哈佛大学讲台当洋人老师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