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3年前,一名武汉的家长曾花费12万元人民币(专题)为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但是最近她着急了,因为“神童”不在了,孩子厌学了。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大陆的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在不同的培训班中奔波,但是效果真的能够达到家长们所希望的吗?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
据新华网31日报导,3年前,武汉的徐女士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先后为5岁的儿子Jerry报了17个培优班,其中包括英语、数学、声乐、画画等,几年累计花费了12万元。
在幼儿园的时候Jerry表现的很好,曾在英语话剧表演中得奖,但是自从Jerry上了小学,事情却没有朝徐女士预计的方向发展。因为识字多、算术好,Jerry成绩排前三名。但他会经常抱怨“上学没意思”“学校老师在课上讲的,不听我也会”。
担心Jerry因不认真听讲而落后,徐女士只好继续给他报培优班,提前让他学习小学课本知识。
去年夏天,徐女士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被告知Jerry上课调皮不听讲,放学不写作业,Jerry的成绩滑到班上中游。如今,到了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随着学习任务不断加重,Jerry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成绩也呈下滑趋势。
想不通的徐女士表示,为了孩子上辅导班,家长们连周末都不休息,下雪天都没有请过假。为何到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据说Jerry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参加了培训班,只不过报班数量不同而已。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过度培优提前透支了孩子的好奇心,换来精神上的倦怠,这是过度培优带给我的教训。”徐女士说。事实上,学校老师曾多次劝她停下培优,跟着班级的进度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现在想来,我真应该早一点听老师的话”。
大陆孩子普遍上辅导班
在大陆像徐女士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武汉的李女士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她的两个女儿从进入小学以来,周末就没有与家人一起在餐桌上悠闲地吃过饭。
“大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每个双休,她要上两个英语班,其中一个是跟外教一对一的口语。此外,培优还有奥数、作文、跆拳道、花样滑冰和钢琴。小女儿因为才上一年级,只报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舞蹈班。”
而这些辅导班的费用并不便宜,据说在武汉市武昌东湖大厦附近的一家作文培训机构,上午10时和下午1时30分的培训班全部爆满,28节课的学费1700元。李女士透露,因为大女儿学钢琴、花样滑冰、英语口语、跆拳道都是一对一,仅一个孩子一年培训开销就近20万元。
家长们投入这么多的金钱,孩子这么辛苦的奔波真的能达到大家所期望的效果吗?
调查:上过辅导班的学生未必表现好
陆媒3月曾报导,上海市教委公布了第三期“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专项调研报告,该报告结果显示,没有上过辅导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素养多个维度上的表现要好于上过辅导班的学生。
数据显示,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相比,没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都表现更好,仅仅在知识适应性方面(如拼音、识字等)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
“拔苗助长”是否可行?
有专家表示,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让儿童满怀对世界的好奇,轻松快乐地出发,比用辅导班填满他们的生活和童年更重要。“拔苗助长”可能会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实际是在“催熟”孩子。教育孩子,同样不应该“反季节”,不要太急,要强调“慢慢”两字。家长应允许孩子犯错,不可让孩子过早失去快乐、自由的童年。
其实近几年来,大陆儿童自杀事件频增,中共官方曾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每年大约有500名中小学生因不堪应试教育和繁重学业的压力等原因自杀。
例如,2013年1月6日,厦门集美大学大一学生从17楼坠亡;1月18日,一名女大学生从北京蓟门桥西过街天桥跳下身亡,警方从她口袋里找到了5页的遗书,女生在遗书中说自己压力过大;2014年5月初,一名13岁江苏男生则因未完成作业而上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