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6月3日,在中国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上,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向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专题)汇报高铁科技创新成就。习近平提问说,“从技术上来看,中国是否有条件在全国高速铁路网全面恢复350公里时速的运行速度”——被中国大陆媒体称之为“习近平之问”。
“某某某之问”在中国并非陌生的词汇,最著名的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此问提并没 有给出答案。“习近平之问”也是个事关中国科技的一个严肃话题,中国大陆媒体将国家领导人在参观一次展览期间和教授的普通对话,举轻若重地上升到“之问” 高度,却也达到了吸引眼球的地步。
习近平参观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图源:新华社)
高铁达到350公里时速的意义
“习近平之问”提出“恢复350公里时速”的之前,中国国内网上舆论呼吁提速(到350公里时速)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由此可见“350公里时速”作为中国社会对高铁速度标准的思维定势已经固化了。
2011年7月23日,中国发生了甬温线动车相撞事故。动车出事,迫于舆论和政治形势的压力,中国高铁“降速运行”。
曾有不愿署名的铁路专家在“7·23”动车事故披露后,事故调查组建议将高铁最高时速从350公里降至300—310公里,以增加安全冗余,所以目前高铁的最高速度一般都在三百零几公里后就不再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专家王梦恕在2015年就上《环球时报》发文进行科普说,按照中国现有的轨道技术,即使按照385公里时速运行,我们也完全能够保证安全。只是出于延长机车和轨道寿命等更多考虑,我们才要寻找最为“经济”的实际运行速度。
鉴于普通民众的呼声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有论者忧虑这会否成为左右中国高铁时速的理由。高铁有其自身的科学的运行规律。中国高铁时速控制在哪个范围内合适,应该尊重的是中国高铁的理论设计水平和实际运行需求。
因此,无论是将中国高铁实际运行时速的上限定义为“350公里时速”或是其他数字,显然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尊重的是科学本身,既不能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不应该因为一次事故的影响速度就降而不提了。
更何况,王梦恕说过,“实际上,在我们最初的高铁运行规划图上,根本就没明确确定过高铁要跑35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
习近平的另一种表达?
据统计,目前中国高铁里程已突破1.9万公里,居世界各国高铁里程排名的首位,高铁动车组保有量达到2100多列,约占世界高铁动车组保有量的50%。具有中国共青团背景的报纸《中国青年报》宣称:中国高铁的发展在全球已经形成示范效应。
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因素被中国生产高铁的企业解读为,“在许多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李克强(专题)总理都亲自推介中国高铁,我们的员工亲切地称国家领导人为‘超级业务推销员’。”中国中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崔殿国的说法极具“中国特色”。
事实上,近年来习近平、李克强在外交出访时,的确将中国高铁带到了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2015年5月,中共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文件被指是“中国重新夺取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在科技成就展上对高铁的关注,表明 中共高层对高铁产品的重视程度。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拳头产品”,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高铁几乎中国是唯一能够拿得出手“压箱底之作”—— 担负着中国制造业振兴的重任。
习近平对高铁的关注,无疑也是叩问中国制造业提振进程的另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