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恶搞、夸张、猥琐、霸气不失文采还要雄壮凄残或者悲伤,玩家命名背后所蕴含的世界着实丰富。

  就在魔兽上映得如火如荼的这两天,魔兽所属的暴雪公司所出的新游戏《守望先锋》封禁了一批中国用户,主要是因为他们外挂等违规行为。原本这就是十分普通的一次对网络游戏空间的清理,本来被封禁该是灰溜溜的事情,然而被翻译过去的中国玩家ID却震惊了英语世界。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reddit论坛截图

  其实对中国玩家来说,这些ID看起来都十分常见,无非是一些流行语,加点恶搞加点黄,在限定的长度之内组合出充分个性化的词组。不管是“吃屎不忘拉屎人”还是“大奶萝莉粉红鲍”,都展现了中文特有的谐音和谚语之美;“爆打腾讯”、“暴雪我是你爸爸哟”则展示出中国网友和互联网公司之间一份特殊的鱼水情。这之中最亮眼的当属“性伴侣的杀人动机”。这个名字让角色成为《守望先锋》中开外挂的哲学家,一举一动都引人深思,虽然被封禁却更让人浮想联翩。真的,这是个注定成为IP的ID。

  这些3至8个汉字字符组成的ID翻译成英语少说是个词组,多说则是个完整而有寓意的句子。“字符之间不可出现空格”这样的起名规矩对中文玩家完全不是障碍,也让英语玩家见识了一次中文之博大。至于中国玩家起名的精深之处,英语玩家可能这次就无福体会了。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当英语玩家都在从希腊神话中引经据典起名字的时候,中国玩家是如何建构起这个表面上看着有些恶搞、黄色、反差萌的游戏世界的?源头也许是本土化失败的进口游戏。就如一名知乎用户所说,如果要按照标准的音译名字,玩家之间对话可能得是这样的:“打野的德玛西亚皇子嘉文四世,我是上单的猩红收割者弗拉基米尔,请来上路好吗,对面的打野傲之追猎者雷恩加尔要帮他们的上单诺克萨斯之手德莱厄斯越塔强杀我了。”说完这话,玩家基本也就被打死了。所以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让一个在网吧里吃着桶装泡面激战(视频)的玩家这么说话,纯属是欺负人。

  在“魔兽”之类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RPG)这种追求高效交流的平台上,对世界文学级别的译名显得有些莫名其妙。玩家需要在与多名陌生人配合的同时,用3到8个字符组成的ID换来对手的一愣神。要达到这种效果,这些字符组合必须是冲击力极强的,所以黄、暴自然是常见的元素,从下面的提问里,我们也可以从窥视到中国玩家起名的一些需求: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通过命名自己,玩家在游戏中披荆斩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游戏人物的扮演。恶搞、夸张、猥琐、霸气不失文采还要雄壮凄残或者悲伤,玩家命名背后所蕴含的世界着实丰富。虽然从互联网出现开始,学者们就前仆后继地对人们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角色扮演”现象做出过阐述,这一轮在魔兽等大型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互联网出现初期的角色扮演是有本质区别的:最早的角色扮演游戏(RPG)的规模已经发展成MMORPG,RPG的前缀MMO是 “MassivelyMultiplayer Online”的缩写,这三个词说明这个环境是巨型的、人口众多的以及同时在线的。

  这三个词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以两个维度上重新定义了角色扮演玩家所处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宣布了这种游戏前所未有的社会性。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阶层、性别、地域、年龄的人因为为了娱乐而聚集,构成了“多重时间、多重空间,多重关系网络的并存”,建构出一个随机又必然的虚拟社会。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去看魔兽的观众会振臂高呼“为了部落”,为什么他们会说“我们比别人多一个世界”。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在这个世界中,有人把角色玩得比现实中的自我还要活灵活现。比如著名的魔兽玩家“三季稻”,百度百科词条中是这样介绍他的:“常年游走于暮色森林和荆棘谷的亡灵法师,联盟小号的收割者,为阵营的不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翻译过来,就是在游戏入口处有一位名叫“三季稻”的级别很高的玩家,专门杀新手。他的这种行为除了会让新手更难入门,并不会为自己加分或升级,所以此人的行为在魔兽世界中甚至引发了大范围的道德辩论。

  当一个英雄在游戏社会中获得了性格,他就演活了一个角色,也意味着他到达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接点。这个时候,一个成功的、担负起社会责任心的虚拟英雄也许就无法继续扮演一个恶搞为主的角色了。

  

中国玩家的奇葩游戏名字:性伴侣的杀人动机(图)

  2014 年底的dota2美服天梯第一玩家改名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在美国服务器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之后,原名“sYm.摸小鸡来了”的南京玩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图中的Nanjing.japan DOG REMEMBER 1937.12.17. 然后这位玩家在微博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是sYm.摸小鸡来了,玩了将近10年的dota,默默无闻技术一般,出过几个小视频,百度因该能搜到。

  昨天我将我的id改成了 日本狗记住1937年12月13日。

  并非有土豪(专题)租了我的ID广告位,我想也没有人能拿出高价让我顶着封号危险这样改名。

  这样做的动力只是一个南京人发自内心的愤怒。”

  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地带,玩家在现实社会与游戏社会中的不同性格得以现形,露出的是更复杂的人格。“人”是如何成为“社会人”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obertEzra Park)曾经描绘过一种“自然运动轨迹”:

  “人” 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这也许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对下述事实的认可: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在扮演的一种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种面具代表了我们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我们不断努力去表现的角色——那么这种面具就是我们更加真实的自我,也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最终,我们关于我们角色的概念就成为了第二天性,成为我们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努力而获得了性格,并成为了人。

  并不是只有抽烟喝酒纹身的东北大哥才是社会人儿,网吧里的泡面青年,还有服务器上同时在线那万万个英雄也都是。除了生死,我们还要经历部落、集体和各种各样的你我,然后情愿或不情愿地,留下自己的名字。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