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6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会见了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陆媒报道习近平和默克尔的会面,着重报道了中德两国之间的合作,至于双方的分歧则一笔带过。事实上,在中德合作的背后,隐藏着难以消除的分歧。
据官媒央视网报道称,习近平称“中德两国要相向而行,两国已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搭建了平台,要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默克尔则说“双方应该努力增进互信,加紧落实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对接合作”,“德方重视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
在前一天,中国总理李克强(专题)会见默克尔的时候,官媒新华社则报道称“默克尔带领‘半个内阁’访华,将与中国擦出火花”。新华社的报道指出,“中德政府磋商是独此一家的‘招牌菜’”,“将拓展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并评论中德两国是“两枝独秀惺惺相惜”。
与中国媒体的报道不同,以德媒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则报道了中德之间的观点差异。6月12日,默克尔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表了演讲。德国之声网站对此报道称,默克尔宣称 “中国制造2025”要想与“德国工业4.0”合作,前提是放弃通过网络从事的经济间谍活动,以及中国实行“不是强者至上,而是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
习近平会见默克尔(图源:新华社)
有观点认为,中德合作的背后隐藏着三大分歧。双方如不针对这些分歧采取预防性措施,中德关系可能会面临变局。
其一,德国不满中国的法治与人权状况。在谈及中德合作时,默克尔称“可靠的司法框架条是中德两国经济合作的必要前提。法治国际原则的核心就是,不是强者至上,而是法律至上”。默克尔说,法律不能被当作权力的工具,而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之外,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这是德中合作的基础。
其二,德国对所谓的中国“黑客”十分不满。当被记者问及中方提出的与德国“工业4.0”合作时,默克尔说,“前提是推进两国计划签署的数字安全协议,两国必须互相放弃通过网络从事经济间谍活动”。此前德国《明镜》周刊曾报道,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和拜耳集团遭受到了大规模的黑客袭击,循线索追踪来源发现源自“中国黑客”。
其三,关于非政府组织(NGO)的法规可能是双方的分歧之一。在默克尔访华之前,她曾表示“将会向中国表达对新的境外非政府组织(NGO)管理法的关注”。2017年1月,新成立的《中华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将会实施,该条例在法律层面扩大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控范围,并一直是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
外界认为,虽然中德之间存在分歧,但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仍然是中国“可信赖的伙伴”,特别是各国都在南海(专题)问题上选边站的时候。
在近期闭幕的香格里拉论坛上,法国出乎意料的带头“遏华”,高调宣布将派海军前往南海捍卫航行自由,并不点名警告中国要“谨言慎行”。而在5月末,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对华强硬表态,称中国必须遵守国际仲裁的结果。除了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早就表态追随美国之外,西欧的大国近期纷纷在南海问题上站队,它们大多站在了美国的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德国的表态极为重要。在默克尔访华的三天内,她一直就南海问题保持沉默,这被认为是德国选择了“中间立场”。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分析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希望欧洲国家能够保持中立,不要支持美国或菲律宾”。默克尔正是表达了这种立场,这符合中国的期待。
正是因为默克尔在南海问题上的中间立场,以及在削减政府对钢铁业的补贴问题上,未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表态,因此外界认为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两国的关系合作大于分歧。但在人权法制等意识形态领域,默克尔并不同意中国的做法,并将之定性为“两国合作的必要前提”。中德合作的背后,暗藏着刀光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