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15日在白宫总统官邸会见达赖喇嘛,此举再次引起中方强 烈抗议,除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14、15日两次记者会上对此表达不满,并称已向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以外,中国官媒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均就 此事发表长篇评论,对华盛顿此举表示愤怒。
白宫方面似乎并不将中国的反对放在心上,在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不但直言,“如果中方希望能够影响奥巴马,那么他们没有成 功”,并且还做了一个咬文嚼字式的澄清:奥巴马与达赖喇嘛的这次会见不是“私人性的(private)”,而是“个人的(personal)”。
这是奥巴马与达赖的第四次一对一会晤,却是白宫第一次改变了“私人”定性,改用“个人”会见的说法,此前2010年2月、2011年7月和2014 年2月奥巴马三次会见达赖,白宫事前事后都采用了“私人身份”的说法,强调奥巴马在会见中并非以美国总统身份出面,淡化双方会晤的政治意味,但本次抛弃 “私人”改用“个人”,凸显出卸任期限将近之际,奥巴马本人在西藏以及对华态度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语境相对模糊,很难确定欧内斯特使用这两个含义极为接近的英文词汇想要强调些什么,但从这两个词的通常用法来看,至少可以得到两种解读:其一, 所谓“私人的”往往包含无需公开或不可公开的含义在内,但“个人的”并无此意;其二,“个人的”不仅与“公共的/集体的”相对,并且还附带一层指向某个具 体个人的隐藏含义,往往涉及个人偏好和兴趣等领域,这一重含义与欧内斯特随后所解释的“总统对达赖喇嘛及他的教导的确怀有出自个人的喜爱 (affection)”相符。
对比来看,显然白宫并无意改变奥巴马见达赖“不以国家元首身份出面”的基本规则,但不再试图淡化和低调化二人会面,相反突出奥巴马本人的兴趣偏好,似乎意 在点明奥巴马本人在促成会面之际发挥的关键作用。选择白宫总统官邸作为会面地点似乎也透露出相近的讯息,对于奥巴马而言,这次会面不仅是“非公务的”,并 且需要带有他本人的强烈个人色彩。
以数据论,奥巴马超乎寻常的个人热情已经得到了证明,目前他与达赖在各种场合会面共五次,既追平了克林顿在任期间创下的美国总统会见达赖的次数纪录,也使他成为最近十年来西方大国领导人中会见达赖最多的一位。
达赖喇嘛对西方国家而言一直是一个政治符号,而达赖喇嘛本人似乎也安于这一角色,只需要西方领导人以会见形式作出相应姿态即可,并不要求对方作任何 实质性承诺。在人权大旗下,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不少西方人认为是宗教领袖的达赖喇嘛对于西方国家领导人在“政治正确”方面的吸引力是客观存在的,只 是作为并无太多实质性意义的政治符号,近年来达赖喇嘛以及其背后的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发生明显褪色,让位于中国与各大国之间日益紧密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联 系,导致达赖喇嘛在其他国家所能获得的政治空间遭到日益压缩。
但对于半年后即将卸任的奥巴马而言,来自中国的政治压力似乎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抓紧任期内所余不多的时间“放手一搏”才是优先任务,而强调 “个人”性质,则隐含有凸显个人形象的某些意图。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藏问题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成为干扰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关系的主要障 碍,但或许正是这一点,反过来令奥巴马认为获得了打造自己更加完美的离任形象的机会。
然而这样的形象工程究竟能收到何种效果令人生疑。与一年前擦边球式的“早餐会会晤”涉险过关不同,过去两天里中方已经充分表达出了对此事的愤怒,而在中美本已相当紧张的整体关系之下,实在不需要为了奥巴马的个人形象再添上一处火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