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在5月28日至6月12日,在湖南考察了16天。据悉,李铁映前往韶山,向毛泽东铜像敬献了花篮,并参加了其他一些仪式活动。观察人士表示,李铁映此番露面或许具有不便道明的特殊用意。
近几日,周永康(专题)案后续案件密集了结。周永康妻子贾晓 晔、长子周滨,先后被判刑,成为舆论热点。正是在李铁映主政辽宁时,周永康从石油系统“跳槽”到行政系统担任盘锦市长一职,同样已身陷囹圄的薄熙来也在此 时“空降”大连。观者很容易对此产生联想,而这或许正是李铁映不得不作出回应的一个原因。
李铁映露面蹊跷 曾任用周永康薄熙来
事实上,李铁映在2008年从全国从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的高位退休,近年间频现于媒体报道中。2012年5月,2013年8月,2013年10月,2014年1月,2014年7月,2014年11月,2015 年3月,2015年6月,2015年11月,2016年4月,李铁映以在媒体发文、参加涉及教育文化或业余活动等形式“露面”,做法观点多符合“政治正 确”的标准。巧合的是,这也时间点也大多与薄熙来案、周永康案或其相关案件进程的关键节点相交错。
李铁映在1981年至1985年间任职于辽宁,自 1983年起担任该省省委书记。1985年后进京就任电子工业部部长,之后更是以体改委主任的身份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辞去体改委主任一职,成 为中国社科院院长,2002年起不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2003年至2008年间进入全国人大。
周永康与薄熙来两位“大考虑”年轻时都曾在李铁映治下工作(图源:AFP/VCG)
李铁映主政辽宁之时,周永康已在该省石油系统工作多年,并且恰在1983年至1985年间由“经”入政,担任辽宁省盘锦市委副书记兼市长,1985年同李铁映同期离开辽宁担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也是在此期间,1984年,薄熙来由一位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办的干部,“空降”辽宁省金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由此进入仕途“快车道”。
一般认为,中国高官由下至上的升迁都存在若干个关键节 点,此时需要上级或组织系统等多方面的认可提携。而李铁映在周永康和薄熙来的仕途发展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或许也正是因此,当周薄案件被热炒之时,他 们曾经的“贵人”李铁映就不可避免地被牵扯其中。另外再加上一些时起时落的负面消息,更是使其处境尴尬。李铁映以露面的方式“以正视听”或“报平安”,就 成为一项比较自然的选择。
当然,在上世纪80年代,周薄两人均处于仕途起步阶段时,可能还没有或者没有明显的违纪违法行为。据媒体揭示,周永康在地质团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很不错,当了处长之后仍然工作积极,身先士卒,待人接物没什么架子。而且,周永康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相当简朴。
另外,老职工们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周永康擢升迅速,与 其在学生生涯中保护过文革(专题)初期受冲击的校领导分不开。他们所说的领导是当时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刘长亮和副院长贾皋。其中,刘长亮文革后曾任辽河石油勘探 局党委书记、盘锦地委书记、石油部办公厅顾问、石油工业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所以,刘长亮比李铁映更称得上是周永康的“伯乐”“贵人”。而在1987 年刘长亮逝世后,则就要看周永康自己和时势的造化了。
既然如此,李铁映仍然不时在敏感时间点表现存在,则就可能是源于不得已和无奈,受周永康和薄熙来所累。
成也说“伯乐” 败也说“伯乐”
提拔好官亦得好名,提拔的官员如果本是恶官,或者是后 来成为恶官,那提拔者也会不大光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一类“恶官”的处理将不得不对其“伯乐”有所顾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类似的反腐过程中,可 能受到的阻力来源。当然,有的“伯乐”可能会干涉对自己提拔的人的反腐调查,也有的“伯乐”会比较高风亮节。
不论如何,“伯乐”们都会被他们相中的“千里马”所 “绑架”。正如,毛泽东一手将林彪安排为接班人,但当“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亦权威受损;邓小平先后将胡耀邦和赵紫阳推到中共总书记的位置,同样也因他 们的“犯错”而受累;江泽民与胡锦涛亦分别被绑定到所谓“上海帮”和“团派”官员群体上。不论是他们的上位还是下行,江胡两人都会被分说一次。
中国遵循自上而下的人事任用体系中,而且这一体系仍然难称完善,“伯乐”大量存在,“任人为亲”现象普遍。不久前中央巡视组还曾用到了“近亲繁殖”一词,并且揭示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
被提拔者对于自己的“伯乐”或“大家长”都会存在一种 感恩或尊敬之情,这也使得后者具有了一种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般的无形责任。在徐才厚迅速腐败堕落为祸军队之时,一些耿直的老领导曾对其敲打、劝诫。但 徐才厚已不愿回头,与老领导们陆续决裂。一位老领导在一次在京体检时训诫徐才厚,历数其负面传闻,怒从中来,拍了桌子。两人不欢而散。
当然,中国政坛中“伯乐”本是一种常态,只是在不健康 的政治环境和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中才越来越体现出负作用。例如,宋平之于胡锦涛和温家宝,邓小平之于朱镕基。事实上,能够进入中共高层者,大多都有一位或几 位“伯乐”的发掘和提挈,如此才能在漫长的而激烈的仕途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既得到切实全面的锻炼,又能在年富力强的年龄段里领导国家事务。特别是在特殊 情况下,对特殊的领导岗位,就更需要慧眼识珠,大胆任用。
不过,点对点式的人事任用现象明显的人治色彩,缺乏制 度性的长期保障,容易埋下腐败隐患。更危险的是,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还会形成小圈子、山头主义、独立王国,甚至危及政治安全。在此情况下,在部分维持 “伯乐”们的存在的同时,需要加强纪检系统的监督与处理,以及组织系统的制度性职能。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让真正的“伯乐”去科学地相选真正的“千 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