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意愿低落 谁来拯救中国经济?(图)

民间投资意愿低落 谁来拯救中国经济?(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6月13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滑1.3%,跌至3.9%。民间投资迟迟未能回稳意味 着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对于中国经济表现持续看衰。在民间动能严重不足情况下,国务院于近期提拨了1,800亿(约合273亿美元)引导基金,意图通过这笔 钱撬动社会资金存量。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下,中国政府正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公共建设,确保2016年投资目标达标。

  

民间投资意愿低落 谁来拯救中国经济?(图)

  民间投资意愿低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图源:新华网)

  拉动投资的“新法宝”

  PPP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82年的英国,意思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长期协议,授权私营商代替政府建设、运营、管理公共事业,待特许经营权到期后再将相关产权移交至政府相关部门。

  由于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模式,在分工方面,政府职能大致体现在:招投标和质量监管、特许经营权授予、价格监督、部分政府付费(含补贴)、融资支持基金(包括股权、债权、担保等形式的支持);民营企业则需承担包括设计、建设、运营、维护、融资的大部分职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香港(专题)商人便将PPP模式引进中国,包括深圳的沙角B电厂、广州的白天鹅酒店等BOT案(兴建、运营、产权转移)都是中国最 早推行PPP的成功案例。然而,直到2002年,中共16大上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住建部则依据此精神推出《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 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中国才真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PPP相关文件。PPP也由此进入了推广阶段。

  由于适逢国内城市建设高峰时期,主要城市因此掀起了PPP浪潮。此外,受到SARS疫情冲击,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临时推出一批PPP项目借以稳固年度经济增长,这些都为PPP的推广起到显著帮助。

  然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给国内PPP投资环境造成负面冲击。在“四万亿”刺激方案发力下,资金泛滥使得民间资本失去了同政府议价的条件,有 些执行中的PPP项目甚至遭到政府单边终止。这个现象持续到了2012年,随着刺激方案出现效力递减迹象,民间资本再次进入政府视野之中。

  2012年底,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PPP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2013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结束后, 楼继伟部长专门就PPP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对PPP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财政体制和促进城镇化 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期待。

  PPP的普及有待法治基础完善

  从当前中国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的情况来看,唯有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才有可能再次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然而,由于PPP项目具有投资、回收周期长、前期投资数额庞大等特质,在招投标信息透明度不高且相关法规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外资、民资的意愿因此受到影响。

  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上公布PPP项目信息来看,截至2015年5月,立项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金额为1.97万亿人民币(专题),然而,全国各地PPP项目签约比例尚不及20%,而实际开工率更远低于20%。

  大致来说,PPP在中国的推广面临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银监会未就PPP贷款项目制定相关规范。融资难的问题对于PPP模式创新造成严重阻碍,以 复杂程度较高的大型硬体建设为例,由于工程项目具有前期投资巨大、回收周期较长、资金需求较大等特点,在政策未给予相关支持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将很难参与 相关项目。

  此外,当前在中国PPP模式中,充当社会资本的大多是国有资本,这使得民间资本(民企、外资)投资公共产品的权利受到排挤。以轮轨交通建设为例,目 前在全国七个省份中有25起轮轨交通PPP项目,项目金额为3946.17亿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企业囊括了25个项目;此外,地区 保护主义风气盛行,外地企业难以通过公开招标模式取得相关项目。

  最后,政府亟需就PPP的推广制定统一法规。由于PPP涉及到政府各部门间职能整合,在缺乏统一“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各部门为了吸引民间资本而“各自为政”。当项目面临仲裁时,缺乏法律基础也让企业的“产权”遭到侵害,这都对PPP在国内的推广造成不利影响。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