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上海6月20日新媒体专电 复旦大学“70后”海归(专题)副教授郑磊这几天“火”了。他与研究生合写的一篇论文,被国内一家核心期刊约稿,不料在最后发表前,对方突然提出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只能保留导师自己的名字。沟通未果后,郑磊果断做出了“不让学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的决定。
郑磊近日把这段“不公”遭遇发上了朋友圈,本来只想吐吐槽,表明一下态度,没想到却收获了“个人有史以来最多的‘点赞’”。学生纷纷留言,“支持郑老师决定”“心生温暖,敬佩维护学生利益的导师”,一些教师也发声称“道德先于文章,做得对!”
记者20日致电郑磊获悉,这份期刊属教育部“A类期刊”,也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核心期刊。今年3月,该刊向郑磊发出约稿请求,经过几轮修改,论文内容已无问题,但在最后发表前,对方却提出要求:“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只能留下老师的名字,除非学生是博士生。”
“即使让硕士生作为第二署名也不行,这个规定我想不通,也是第一次遇到。”郑磊表示,自己拒绝了将学生名字写进论文“致谢”部分的建议,因为这是对学生成果的不尊重,面对学生,必须要问心无愧,面对学术,必须要坚持原则。
郑磊说,在这篇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不是帮忙搜集整理资料那么简单,而是紧密合作的关系,她在学术研究上也非常有潜力。“学生致力于研究,应该被鼓励,学生时期能成功发表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对激励其学术发展,培养学术自信都意义深远。如果不让学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了。”郑磊说。
郑磊透露,自己留学期间,分别以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多次发表期刊论文和国际会议论文,而其背后,是导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扶持。“在我独立完成论文后,出于尊重和感谢,我想把导师名字也加上,但却遭到她的拒绝,她告诉我,‘这是你的成果,我不能沾你的光,以后你也要这样对待你的学生’。”郑磊表示,这些师生合作的美好记忆,形成了自己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理解。
在复旦任教的7年里,郑磊也与几位学生合作发表过论文,一位曾被他指导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就以第一署名和第二署名发表过三篇核心论文,在看到郑磊朋友圈后,点赞称:“‘中国好导师’指导学生不遗余力,打心眼里为遇到这么好的导师骄傲。”
朋友圈的随性吐槽,却引来一片共鸣,使郑磊意识到这或许是国内论文发表环节中的普遍问题。“对一些期刊的评估和考核不仅要看‘被引次数’,也要看‘作者职称’,院士、教授的文章总体来说发起来会更容易,这种‘唯出身论’和论资排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年轻学者、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郑磊说。
“支持郑老师的正气”“为上过您的课自豪”“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是对学术的尊重”……一夜之间,学生、教师、朋友在郑磊的朋友圈里纷纷留言,并点了超过 600个“赞”,一些朋友还特地推荐他去投其他同意保留学生(专题)署名的期刊。心生暖意的同时,郑磊也希望个人的遭遇能引起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反思。
“师生关系绝不该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大学教师必须把学术道德放在第一位,真正回归教育者、引导者的本来角色。”郑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