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6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题)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听取了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导工作汇报,并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深化改革以调动民 间投资的积极性。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度同比增加9.6%,这是自2000年以来最低增长速度。 此外,相较于社会投资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投资环境未见好转,民间投资意愿持续恶化。
一直以来,民间投资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据统计,近年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例始终介于65%至70%之间;然而,今年1至5 月,民间投资成长仅3.9%,增速放缓使得民间投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5.4%下滑至62%。民间投资意愿不振,连带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迹象。
深化改革阻力不小中国经济迟不见回温迹象(图源:AFP/VCG)
民间投资环境未见好转
从汇报内容来看,深化改革这帖猛药正在发挥药效,长久以来遭“刻意”忽略的制度性矛盾正在激化,也逐渐由后台走向前台。不久前,“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这意味着民间动能不足,中国经济缺乏反弹基础。
随着问题一一浮现,当前对投资环境造成困扰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不到位;民企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政府服务等领域难以享 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部分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这都阻碍了民间投资的意愿。
此外,在法律环境尚未完备之际,民间资本对“有利可图”的公共产品部门存在“无法投”、“不敢投”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民间资本进入包括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营运、油气勘探等基础设施或者公共部门都存在各类显性或隐性歧视性门槛。
除了基础设施与公共部门存在许多对民间投资进入的隐形天花板外,制度性障碍也阻碍了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内需型民生产业的产品供给。僵化的制度框架不但限制了民间资本流入,也引发了中国式市场经济 ——供需失衡市场却无法反应—— 特有的市场机能滞后现象。
最后,民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并未获得缓解。6月20日,在视察中国建设银行时,李克强明确指示:商业银行要更大力度推动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助力民间投资。
从这一系列大动作来看,这轮深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矛盾已从台面下浮现到台面上。通过连串的政治宣传,李克强逐渐将政策目标聚焦在: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民企与国企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久攻不下引发市场质疑
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将此轮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定位为:释放市场活力并且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历经一系列体制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之后,中国经 济获得了短暂支撑,也暂时避开了“硬着陆”的风险。然而,面对根深蒂固的制度性制约,当前的改革红利能否延续尚存在诸多疑问。在“前无明路、后无退路”的 节骨眼上,坚持改革成了“不得不”的选项。
在当前局势下,中共中央展现出强大的改革意志,但这并不意味改革将因此“水到渠成”。不可讳言的是,作为震央中心的中南海(专题)发起了一场“地动山摇”的地震,但到了地方,抵触现象依旧极为显著。
目前看来,民间投资意愿低落是中国经济缺乏动能的关键因素,对此,中共中央心知肚明。从习李二人言必称“深化改革”的心思来看,如何对体制“动刀” 是当前中共中央最头疼的大事。深化改革“无感”不仅让民间质疑中共中央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增长动能不足甚至可能会将中国经济拖进“硬着陆”的漩涡之 中。
归根到底,这是一场中国输不起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