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34亿人新城谁来住?看美国怎么做(图)

中国规划34亿人新城谁来住?看美国怎么做(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7月13日,中国市长协会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的34年里,中国设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6.44倍,年均增长率达6.27%。而中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中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

  

中国规划34亿人新城谁来住?看美国怎么做(图)

  规划3500多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

  新华社13日报导,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说:“目前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任务艰巨。”

  然而,比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些地方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目标。中国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中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据该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显示,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

  数据显示,3500多个新城中,国家级新区17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産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産业园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産业园上万计。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已经过去,即便全面放开二胎,人口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城镇化的主要增量来源于进城农村转移人口。考虑进城意愿、落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怎么算,也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

  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

  北京《经济参考报》报导,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间的城市建设用地存在差异。《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大中小城市建设用地的占比基本保持在5:2:3,大城市数量最少,却消耗了最多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具体来看,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建设用地占比高达中国三分之一以上,且有增加趋势。

  同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也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人均建设面积为129.57平方米,大大超出国家标准的85.1至105.0平方米/人,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4.4平方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对此,专家表示,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人均建设用地居高不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未来仍不排除在局部区域甚至全国出现城市蔓延的可能。因此,遏制城市蔓延仍是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核心任务。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指出,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的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城市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尤其是新城新区的无序扩张蔓延,进一步助长了城市蔓延。

  亢奋的城市规划根由是土地财政

  规划人口的激进扩张,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土地指标的狂热追求。分析指出,每多一个人进入城镇化序列,与此对应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多。中国《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时期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约20%,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11%的增幅,前者增速约为后者的180%。

  专家指出,规划、土地、人口三者紧密联系,规划人口“画大饼”,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地産过度开发,去库存艰难。中原地産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分析,目前一些三四綫城市的新城发展过多偏重于住宅这一单一模组,34亿的人口规划意味着房地産市场又要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难以消化的商品房库存。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突破应主要靠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行政手段,靠行政手段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空间错配”。专家建议,应在区域和省一级对发展方向、人口规划进行统筹,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规划相结合。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好“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城市实际发展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和科学性。

  他山之石

  美国如何控制城市与人口协调发展

  首先,城市规划之初便以人为本。以美国纽约(专题)为例,纽约城市规划可以追溯至19世纪。1898年,美国首届城市规划大会在纽约举行。一名与会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城市规划是结构设计更重要,还是要使市民生活便捷更重要?

  1806年,纽约市的公共理事会制定了一项曼哈顿岛的规划,将曼哈顿全岛规划成具有“网格状”街道的城市空间,以应对城市未来的急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纽约大都市区”已经历三次大型规划,一直在平衡人口和城区建设的关系。

  1923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进行第一次规划,核心是“再中心化”。规划提出用环路系统来鼓励建设一个理想的都市景观:办公就业从中心城区(曼哈顿)疏散出去,工业佈置在沿郊区主要交通枢纽的工业园中;居住区向整个地区扩散;留出大面积空地作为开放

  空间,吸引白领阶层。

  二战后,大批士兵回国,纽约人口暴涨,因此第二次规划核心是阻止都市区无限膨胀。上世纪50年代,大量纽约居民由纽约市中心搬往郊区。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许多大型购物中心,而城郊与市中心之间土地差价也使企业向郊区迁移,大规模工业园和商业服务网点落户郊区,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郊区城镇逐步形成。

  随后,以公路建设为先导,低密度郊区在纽约大都市区迅速蔓延,形成典型的美国式的发展,有人将之称为“铺开的城市”。虽然,第二次规划中也注意到了“城市蔓延”的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仍然不断向郊区蔓延,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城市中心出现衰败;郊区土地大量消耗,增加区域交通负担。

  1996年,第三次规划报告指出,从长远来看,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社会、环境与劳动力的投资,使该地区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城市规划理念,美国还立法保障区域协调规划。美国政府利用立法和交通基金划拨两个方面,通过政府联合会实现对区域发展进行协调的目标。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纽约不仅要解决自身的城市病,还需要面临与周边地区协调规划的问题。二战后,在美国一批政府联合会(cog)应运而生,其主要成员来自各地多个相关政府权力部门,因此在区域协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利用立法和交通基金划拨两个方面,通过cog实现对区域发展进行协调的目标。

  按照其主要职能,cog可以划分为区域委员会(rc)和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两类。其中,rc主要负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而mpo则主要负责大都市区交通和相关基金申请有关的规划和协调工作。

  目前,在美国每一个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市地区,都会指定一个mpo管理交通问题,纽约大都市交通委员会(nymtc)就是其中之一,负责纽约市、长岛和下哈得孙河谷地带。

  nymtc组织涉及交通问题的协调规划论坛,进行旨在改善交通的研究,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负责管理和使用联邦交通基金。nymtc推行的一项“减缓拥堵和提供空气质量”(cmaq)的项目也非常有效。cmaq计划开始于1991年,通过联邦政府对各州和地方政府进行资金贊助,用于交通改造,以令其符合《清洁空气法案》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区域之间共同分摊环保成本的问题。

  除了区域协调,纽约在城市规划中还注重与公众协调意见,每当有重大规划计划出台前,纽约市政府多采用听证会、问卷调查、媒体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求最终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以便在实施中得到更多民众支持。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