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从南海(专题)到东海,北京开始在外交事务上转向了“强硬”态势。北京在南海仲裁案上强硬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保持了对南海有争议海域的实际占有的现状。转而,在东海,北京也顺势采取主动强硬的态势。自8月5日起,中国公务船和渔船大规模进入钓鱼岛相关海域,这种状态持续了至少5天,引发了日本方面的强烈抗议。这种以攻为守凸显了习在外交方面的新思维。
观察人士认为,从南海问题上,中共的外交思维调整的调子已经十分明显了。某种意义上说,习的外交策略颠覆了邓时代直至胡锦涛时代更多倾向于“韬光养晦”的准则。
如今习近平(专题)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强硬” (图源:AFP/VCG)
扬弃还是“颠覆”
尽管坊间对习近平的外交战略一直有共识,认为习治下的中国正在逐渐扬弃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思想,而转向“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新取向,但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窥视到中共外交策略的“新底线”在哪里。
一段中共高层内部讲话的“流出”,或透露出中共高层对南海问题的真实态度。香港(专题)《明报》爆料,习近平在南海国际法庭仲裁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说,“南海问题,现在我们不动手,将来就只剩下一堆历史资料,说也没用了。”
舆论称,习讲话反映中国的外交策略出现了一些调整,也是中国在仲裁结果出炉后寸步不让、态度强硬的主因。
从此次媒体“泄露”出的“内部讲话”内容看,习说的,“我们采取了行动,就保持了存在状态、争议状态”已经是彻底颠覆了邓时代“韬光养晦”的外交准则。
冷战结束后,从1989年开始,邓小平多次在谈话中讲到了中国的外交策略,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在应对国际关系处理时采取的20字战略方针,即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简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其后,中共经历了江泽民时代和胡锦涛时代,都沿袭了邓的外交战略方针,方向上没有大的变动。
此前,习近平推行的“大国外交”被世界舆论认为是“语调调低”。习的公开观点是,“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语调上的确比较务虚。有媒体指,习近平是在扬弃邓时代的外交策略。
事实上,习在南海问题上已经完全不同于邓时代的外交思维。“说了没用,直接行动”,习近平一直被外界视为走的是“强人政治”的路线,国内的官员整肃和反腐采取的铁腕政策好不手软,但在外交上首次真正意义上“截然不同”地采用了强势的军事动作,彻底颠覆了邓时代的准则。
1992年邓小平提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这或许是习近平主政后,能够重新制定中国外交策略的底气来源——至少在经济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习与邓:从语言风格到行事风格的相似
中共宣传系统可能忽略很重要的一点——当年宣扬邓小平的“猫论”曾帮助过中国结束了无谓的政治讨论而转向更为实际的经济增长的道路上。有观察家指,习执政后在内部讲话的风格越来越像邓了。简单而形象、直白而到位。
从1970年代开始,邓的语言风格逐渐被中国媒体放大后,最终成了“全民意志”,除了“猫论”外,还有“韬光养晦”、“一国两制”、“摸石头过河”……,几乎邓时代的每个阶段都有类似的大白话替代空洞晦涩的政治语言而直接影响国家的走向。
不仅语言风格上,习邓极为相近,在行事风格上习也有邓着的影子。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习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的当年邓的“强人政治”的风格。
听其言、观其行。中共在南海问题上的底线在纷杂的舆论场中很难辨别真伪,此次“流出”的内部讲话中,媒体也披露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认为,真正的大国不怕有问题,而是可以从问题中获得利益。”以及习近平的“南海问题,现在我们不动手,将来就只剩下一堆历史资料,说也没用了。”
观照习近平的“大国外交”的思维框架,分析人士称,中国外交的“韬光隐晦”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共已经自己定位于是真正的大国,而敢于面对任何“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