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报道一对年轻华裔(专题)夫妇沈小姐和梁先生(Kristy Shen;Bryce Leung)拒做房奴,把$500,000积蓄投资股市成为百万富翁富婆的故事之后,引来网上骂声一片。
CBC今天的报道说,其实这对夫妻当初坐下来接受 CBC财经记者采访时就有心理准备,估计他们的故事会激起反响甚至负面评论,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没有想到反响如此强烈,而骂声也是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难听。
有网友发帖说:这对夫妇所谓的投资理财建议纯属垃圾,简直不值一提…
有网友留言:啊哈,这些浅薄的自拍一代也开始教训人了,要告诉我们该怎么生活…
本网微信也有跟帖说:
听着有点悬!100万,没不动产,没现金,还退休啦。开啥国际玩笑…
一年四万就扬言退休…..真正的无欲则刚啊
继续吹吧,五十万可在四年间变一百万,再过四年就是二百万了,然后四百万、八百万…
先不说一个家庭一年才四万刀是不是有点少,其实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很难过的,每天都玩,玩本身就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就没了它该有的快乐,物极必反….
这对夫妻是“啃老族”?
其实除了骂声之外,也有网友点赞,还有一本正经地提出质疑的。比如有人评论说,这应该是一个很罕见的个案,怀疑这对夫妻得到父母极大帮助,比如爸爸妈妈 为他们付了全部的学费,比如他们虽然没有买房但与父母住在一起,多多少少有“啃老”的嫌疑,以致于他们有条件把银行积蓄迅速增加至50万。
当CBC记者把上述问题发给沈小姐时,她从日本回复电邮说,他们两夫妻都没有要父母帮忙付学费,而是通过做co-op来付学费。
她在邮件中还说,毕业后他们也没有与父母同住,而租住多伦多的公寓,每月租金$800,而且每天都是步行上班。当然,她说他们都在做高薪的电脑工程师的工作,收入比较高。她也强调,节约每一分钱是他们积攒到$500,000、并成功完成财富积累$100万的关键之一。
投资50万4年成百万是神话?
CBC 早前的报道说,这对年轻夫妻放弃了买房的念头,把他们50万积蓄交给多伦多一位著名理财顾问去投资,后者将这笔钱的60%放在股市,另外40%放到类似企 业债券的固定收益投资。这样到2014年年底,据沈小姐和梁先生说,他们50万的本金翻了一倍,小俩口身家已过 $100万。
不少读者和网友对此提出质疑,或认为这是投资神话,或感觉这是 CBC在为某位多交广告费的客户做广告。
这个事情就轮到当事人来澄清了。负责为他们做投资的特纳(Garth Turner)本周在他的博客上写道,首先是这对夫妻精于节俭,也善于把他们来自各种途径的现金流汇集起来,然后是本人为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股票投资组合。
特纳不仅把这对夫妻的照片放在他的博客上,而且还说,他的电话整天价响,客户也不止这对夫妇,各种各样的人都在与他联系,因为(当然啦!)本人可以把别人托付的钱没有任何风险地翻倍。小菜一碟啦。
虽然特纳感谢这对夫妻对他的信任,直到这个投资组合为他们带来了$100万的财富,但他也认为他们(在对CBC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个事情上)有点儿“肉麻”,多少有些“自我推销”的味道。
也有债务咨询专家出来说公道话,比如安省的破产管理专家 Doug Hoyes就说,现在有许许多多加拿大人日子过得很拮据,有人甚至为债务过重、为破产的问题发愁焦虑的时候,有人这么年轻就有了百万身家还提前退休,这确实会引起很多人的羡慕,甚至嫉妒。
这位专家还说,各人的情况不同,起点也不一样,有人占得先机,积累了财富还可以提前退休,这都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
小俩口真在做“自我推销”?
除了俩口子的投资顾问说他们多少有些“自我推销”之外,也有网友指出,他们现身说法大谈投资经验,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到他们的网站,并购买任何他们正准备出售的产品,而 CBC只不过是帮助他们营销而已。
沈小姐说,他们确实有一个网站,但并没有挤满广告,唯一一个 Google的小广告只不过是用来支付网站服务费而已。
沈小姐还说,如果说他们的网站推荐了一些金融产品,那都是他们尝试过的,他们并不会用这些产品来赚取佣金。
而这个网站的主题也是金融独立和经济自由之类,“我们不需要回答任何人的问题,我们甚至都不需要这些钱”。
其实这对夫妇不必太烦心,也有不少网友发帖力挺他们。在CBC网站就很容易找到:
Kim Porte: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有人只是分享他们的故事和建议时,就说出这么多难听的话,如果你对如何处理你自己的事情信心十足,何必拿别人的故事当回事呢?他们并没有说要非要你听从他们的建议啊…
Larry Myers:我只是感觉有些人不过是出于无知或嫉妒而已,我为他们点赞,要是我还年轻一些,说不定也会像他们一样做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