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王宝强(专题)与马蓉离婚事件继续发酵,有媒体独家爆料“我们是如何追到宋喆的”,仿佛给迷茫的看客们指明了方向,不再限于雾里看花一直猜的局面。
看客们怀着猎奇的心态,也跟风“研究”宋喆的动向与隐匿的蛛丝马迹。
从曝出离婚事件到今天,差不多已一个星期的时间,还能在各处听到关于“宝马”的各种版本的“传说”。有人士调侃,王宝强拯救了参加里约奥运会(专题)的中国队,掩饰了比赛场上的尴尬;也有一些微信公号指出,被命名为“墨子”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也没能盖过“宝马”的风头。
“墨子”敌不过“宝马”。
其实,这并不稀奇。王宝强,因为在荧幕上塑造的一系列憨厚可爱形象,是耳熟能详的谐星;而“墨子”,则因为高精尖及其所属的科技层面的一些晦涩,受众群体比较小,不为人熟知也是正常的。
王宝强与马蓉离婚事件持续“高烧”(图源:VCG)
高科技未来带来的便利,尚且不谈,但举国讨论王宝强离婚及对宋喆的“追追追”则再次体现了娱乐至死的精神,以及整个社会人文向度、精神向度的迷失。
“娱乐至死”一词来源于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不要急着否认。各种段子手的出现,以及各种解说偏向以段子的方式呈现,力求以最大限度地博取大众的眼球,就是非常直观的表现。诚然,这些段子里面也有嘲笑挖苦的成分,但最后的趋势却都是逐渐走向娱乐化,呈现泛娱乐的态势。泛娱乐化对整个社会精神的指引,并不具备多少积极的意义。当社会氛围成为一种滑稽戏,正确的文化精神与价值体系就会逐渐萎缩。
就整个社会发展来讲, 娱乐至死也罢,幽默吐槽也罢,本身应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象产物,就大众的休闲放松需要来讲,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如果过于低俗,如果只流于事情的表面,只是抱着一种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态,而没有反思,则娱乐至死就可能变成“娱乐致死”。
王宝强离婚一事,能够层层叠起,掀起一浪又一浪的高潮,一条条所谓证据不断曝光,这与看客的参与及对主角本身的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看客其实都是这次事件的参与者,怀着娱乐的精神,打着关心的旗号,是参与者的同时,也成为王宝强与马蓉等争取民意与同情的消费品。
娱乐反被娱乐误,淋漓尽致地宣泄与参与,最终的结果未必然就是痛快,相反可能是“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