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东北振兴再出重拳。8月22日,中国发改委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个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领域,预计总投资规模在1.6万亿左右(1人民币(专题)折合约0.1504美元)。
据悉,供给侧改革也是振兴东北的重点,包括制定东北国企改革方案,力求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将推动东北央企与地方协同发展,以及支持东北部分城市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
东北经济怎么了?
东北经济全国垫底早已不是新闻。今年一季度,辽宁GDP增速-1.3%,是全国唯一经济增速负增长地区。吉林和黑龙江增速也仅为6.2%和6.1%,位列全国倒数第四和第三。东北经济低迷造成人口严重流失,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北每年净迁出人口数达200万。
作为毛泽东时代重工业中心东北,本质上是沿袭苏联式计划经济的产物,或者说,是执行中央计划经济战略的组成部件,倘若失去资金输入和计划性销路,经济立时极易陷入窒息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东北实施国企改革,这是东北经济重现生机的关键契机,遗憾的是,很多国企改革并未彻底,随着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出炉,东北经济又回到国企做大做强时代。
经济发展本质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振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增加核心优势,增加社会财富创造能力。2000年代初,东北国有企业占经济总量三分之二以上,远超全国30%水平。传统制造业占比更是由2010年代初47%升至2013年50%,服务业贡献则持续下降。
东北国企一股独大,自然挤压民企生存空间,使其遭受政策和金融信贷歧视。2008年中国社科院和世界银行推出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东北开办企业、登记物权、获取信贷和强制执行合同等综合指标,以及地方法院执行效率和透明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振民企、拓展外资、打破垄断是东北经济复苏关键要素(图源:VCG)
另外,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不利于东北经济贸易。东北三省南邻封闭的朝鲜(专题),北面西面则是俄罗斯和蒙古的荒凉地带。日本是东北最重要的贸易对象。但随着近年来中日关系恶化,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在辽宁投资同比降低33.5%,韩国投资仅为日本三分之一,降幅更大。
东北:拿什么拯救你?
消费、投资、出口是宏观经济三驾马车,对外贸易低落、民企发展受阻,拉动东北经济唯有依靠政府(和国企)投资和房地产。经济繁荣周期时,这种依附性发展模式尚能勉强维系,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财政和货币遭遇双重紧缩时,潜在经济弊端将彻底暴露出来。
企业生产创新,是驱动经济运行核心载体,一切最终归结在“人”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造就了东北人保守、循规蹈矩的性格,很难适应充满动态推陈出新式的市场经济环境,改变这一点,在于文化教育和经济结构的纵深调整各变革。
经济方面,应当打破国企垄断格局,通过员工持股分享企业收益,针对有前途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通过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经营业绩提升。对于僵化低效国企,则必须强行清退,至于失业人口可发行临时补贴和技术培训,拓展再就业渠道。
实现这一点,则必须致力于拓展民企生存空间。首先,废除一切苛捐杂税,降低企业负担。另外,打破金融垄断,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民企,能够获取金融信贷扶持。更最要的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社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降低五险一金缴纳比例,提振东北内需。
对于东北来说,恢复外部造血职能更显得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日本企业在东北地区投资额度是最大的,早在2003年,日本企业在大连和沈阳投资,就拓展到电子、机械、纤维、IT等多个领域,并且,黑龙江农业、沈阳电子机械行业,也受到韩国企业青睐。
政府应当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涌向东北,为东北经济重新输入外部动能,随着外资和民企同时放开,将会构成良性循环。
从历史上看,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地理条件,让当年东北成为国人羡慕的乐土。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因素,东北如今成为失落的世界,如何让东北重新发挥地理和资源禀赋优势,推动东北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市场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友善的邻邦政策是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