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当地时间8月24日,朝鲜(专题)向半岛东部的日本海水域发射一枚潜射导弹。该导弹飞行了约500公里,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约80公里后落海。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随后表示,朝方的导弹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这在“萨德(专题)”系统落地韩国之际正在显出微妙的气息。
朝鲜研发的潜射导弹及其平台显示出半岛局势的新动向(图源:AFP/VCG)
分析认为,就监视中、俄的“萨德”反导系统来说。美、 韩的借口仍是防御朝鲜导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前朝鲜导弹的试射还给了因“萨德”而焦头烂额的朴槿惠政府以机会。但是,当朝鲜最终独立自主完成固体燃料 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并可将导弹其部署在最远航程可达9,500海里(约合17,600公里)的潜艇上后。名义上监视朝鲜,实际上对准中国的“萨德”系统已 经在金正恩面前也显得用处有限。
秘密研究终于成功
朝鲜8月24日当天发射了潜射导弹,对于熟悉朝鲜的观 察人士来说,这也许是金正恩上台5年来50多次导弹试射中的又一次普通行动。由于美韩两军的“乙支自由卫士”联合演习已经在22日展开,更不用说前不久 “萨德”系统已经在一片骂声中开始落地。因此,有不少分析人士马上认为,朝鲜此举可能是抗议美韩而展开的。
不过,朝鲜的“潜射导弹”的成功终究不应等闲视之。金 正恩执政后,朝鲜发射了四枚潜射弹道导弹,直到2016年8月前,朝方没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记录。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发生在7月9日,但该导弹在正常弹出水面 后,飞行到10余公里高度就在空中爆炸。这就让此番的成功显得很有价值:金正恩在美韩面前有终于了一件威力巨大的新武器。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各国媒体也纷 纷开始猜测朝鲜的技术源流究竟是从何而来。
朝鲜的潜射导弹开发进程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复杂。 1992年后,朝鲜就利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局面,有步骤地从前苏联国量引进导弹技术和专家,并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导弹实物部件。伴随着朝方在当年8月促成了 俄罗斯马卡耶夫(Makeyev)火箭设计局人员的访问。进而从当年12月开始,先后邀请160名俄罗斯科学家参与朝鲜弹道导弹发展的秘密计划。这一行动 为朝鲜的导弹、火箭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朝鲜可能还从苏联解体进程中取得了更多的遗产。 有情报显示,朝鲜在1993年从日本的废铁交易商手中购进了12艘俄罗斯“G”级潜艇,这种常规动力潜艇是苏联第二代战略潜艇,可以从舰桥位置发射3枚 “R-21”型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此后,朝鲜就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能搭载潜射导弹的“新浦”级潜艇,其指标基本接近其模仿对象“G”级潜艇。很显然,当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为朝鲜会在上世纪90年代的“苦难行军”中崩溃时,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平壤竟然秘而不宣地展开了多年的踏实研究,进而有所小成。
朝鲜的第二次打击能力
当然,对于朝鲜的导弹来说,他注定不如中美俄等国的战 略打击力量那样具备威胁性。有军事专家认为,朝鲜导弹有四大缺点。首先其瞄准精度不高,误差较大。其次,包括发动机在内的动力装置在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上 距离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的导弹有一定差距。再次,可靠性比较低,现在美俄等国导弹发射成功率超过九成,朝鲜成功概率比较低。最后,导弹武器装备数量少,无法 形成有效威慑。
但是,如果从朝鲜的潜射导弹平台成功进入运用阶段这点 来看。当美韩试图以“萨德”扫视半岛时。朝鲜就由此展示了自己的二次打击能力。不可否认,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对朝鲜来说不仅技术上难于登天,也没有多少实 际意义。但新浦级潜艇的应用,已经展示了朝鲜的未来战术思路:利用这种可以携带2至4枚导弹的柴电潜艇,朝鲜可以在该潜艇9,500海里的航程范围内对预 定目标展开打击。这一思路也让自称监视朝鲜的“萨德”显得防不胜防起来。
事实上,在“萨德”系统预备落地之际,周边大国已经对 此有所预备,只是朝鲜的反制措施并不明朗。有情报显示,中国在“萨德”系统部署后,解放军即在长白山附近的吉林省、山东省、辽宁省部署了中国战略志愿军麾 下的3个导弹旅,瞄准韩国军队和驻韩美军基地等有价值目标。中国海军也从2013年后从黑龙江省到福建省部署了探测距离为5,500公里的大型X波段雷 达,对日本和西太平洋一带进行监视。伴随着朝鲜也开始展示其潜艇及潜射导弹的打击能力,这就让“萨德”在其名义上的对手面前也遭遇了有力的挑战。
有分析认为,尽管朝鲜加工能力有限,技术工艺不足,但 理论水平基本具备。从朝鲜多次进行潜射导弹试验来看,朝鲜政府对其重视可见不一般。如该国未遭遇外力阻碍,其潜射导弹研究的成功应是难以避免的。在朝鲜具 备核武器的前提下,金正恩就可以借此对朝鲜半岛周边战略态势产生一定影响,更将让建立在朝鲜仅具备陆基导弹基础上的“萨德”系统变得意义有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