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8月30日,网络开始流传一则消息,一位清华老师被电信诈骗1760万,引起热议。下面这张警情通报,经多个清华朋友圈和微信群证明属实,也已被一些媒体所报道。
涉案的蓝旗营小区是清华北大的明星小区,西接北大,北靠清华,里面住的都是两校的大教授,长江杰青院士多的数不过来,密度绝对是全宇宙最高的,平均智商估计也差不多。发生在这里的电信诈骗巨款案,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笔者观察坊间反应,无外乎三种情形:
清华老师怎么这么有钱?
1760万很多吗?
清华老师凭什么不能这么有钱?
这三个问题立场迥异,角度不一,细细玩味,颇有启迪,尤其是结合这段时间不断刷屏的几篇微信热文一起来看。
1760万是什么概念?
首先让我们看看1760万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对于一个一流名校的一般教授而言,有保障的国家基本工资和补贴等一年大约是10万块。而住在蓝旗营像长江杰青这样的大牌名教授,岗位津贴大概是20万。此外,一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产出所带来的绩效奖励,也能够到20万不等。这样算来,大牌教授一年合理合法收入 50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清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之后,实行所谓长聘年薪制,一般理工科长聘教授的年薪,大概也在这样一个水准。
一年50万的年薪,对于一般工薪阶层而言,当然不低。可是在这样一个工资水平下,即使不吃不喝分文不用,30年下去也存不了1760万,更何况这个工资水准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可以断言,除去极少数知识产权卖出大价钱、或者自己开公司上市的产业化教授、或者像郎教授那样的巨星级人气学者,1760万是一个天文数字,不是一个教授一般正常职业收入可以取得的。
1760万又是什么概念?
那这笔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它现实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在不同的城市,有它不同的意义。对于折叠的北京而言,1760万又代表什么呢?也许这是一个永不可企望的梦想,也许这不过是一套一百六七十平米的房子。在清华边上所谓的宇宙中心五道口,一平米十万的价钱,几年前就挂出了。前不久不是有一篇被广泛刷屏的微信热文么,
对不起,北京你已高攀不起!!!
因此坊间就有人断言,这笔钱,一定是清华老师卖房所得。而清华微信群也有不少知情人士证实,钱的确是这位老师出售北京万柳的房子所得。
对于四五十左右年纪的中生代而言,90年代毕业工作留在北京,单位能分套福利房,稍微付点钱意思一下就好了。小两口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话,早下手再搞几套商品房,如今资产轻轻松松也快到亿了,跟宝强同学也相差无几了,无论是大学教授、政府公务员、还是企业的职员。从这个角度看,1760万多吗,一点也不多。
这一批人,的确需要感谢中国过去20年来前所未有的造富运动,不需要出身,不需要背景,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本事,只需要站在风口,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结婚生小孩买房子,轻轻松松实现资产积累和财务自由。
这笔钱,与是否清华教授,可以说毫无关系。
清华老师凭什么不能这么有钱?
这又引发另一个话题,清华老师凭什么不能这么有钱呢?这不得不提到另一篇不断刷屏的微信热文
院长批宝强事件:在中国科学家还不如一个“戏子”
这篇文章对“戏子”充满不尊重,是否是假托院长之口,笔者没有求证,也不做评论。各式伪作在微信上层出不穷,这是题外话。不要过取其精髓,清华老师这1760万,对于这篇文章所谈到的现象,算不算一个回应呢?
中国教授看起来钱也不少啊!
其实,无论在哪一个国家,科学家都不如一个“戏子”。不单是不如“戏子”,比起明星歌唱家、运动员、华尔街投机家、房地产大亨,科学家都不如。在深圳,科学家也远比不上有幸被拆迁的农民爷爷(特别声明,笔者毫无歧视农民的意思,笔者的爷爷的确是农民,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只是没有赶上拆迁这样的好事)。
比如中国学术圈迫切希望学习追赶的美国,公立大学收入最高的一定是橄榄球教练或者篮球教练,金钱和名气都比诺贝尔奖得主大多了。像UCLA橄榄球教练Jim Mora一年挣348万美元,是收入最高的加州政府雇员。相比之下,加州大学收入最高的大牌脑外科医生,一年挣90万不到。科学家只会更低,比如伯克利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aul Perlmutter, 一年33万美金不到,只有橄榄球教头的十分之一。不吃不喝十年,也只够买一套北京万柳的房子。
要知道,“戏子”们的钱人家是在市场上挣来的,愿打愿挨,不花纳税人的钱,完全的问心无愧!科学家们真想要挣钱,也可以去市场上挣的,完全没有必要等着政府的垂青。像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子系教授Irwin Jacob, 开创Qualcomm公司,现在身价12亿3千万美元,秒杀各路明星。这样的例子在欧美比比皆是。
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同学名言则说: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also get rich, but mainly change the worlds.
这才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追求,和“戏子”攀比,那是堕落!您真正改变了世界,钱还会少吗?如果目标只是要挣钱,趁早改行吧,能挣大钱的行业多的就是,也比改变世界容易很多。
中国的学术生态
最后再谈谈中国学术圈的生态。上面所说,并不是代表中国的学术体制没有问题。一个特别有警示意义的例子,是前段北航招聘青年千人,开出40万年薪。这在刚刚出道的青年学者看来,已经很高了。不过这个工资遭到笔者一位做学术出版的朋友的无情嘲笑。同一个年龄水平,类似的背景,去国内的国际大出版公司工作,收入要远高于奋斗在学术第一线的青年千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当各个国际大出版商纷纷瞄准中国这块肥肉,大展拳脚瓜分江山的时候,我们的科研主管部门是否需要想一想,每年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分配方式是否有很大的问题呢?科研活动的主体,科研人员,其劳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真正体现了其自身的价值?
创新口号我们虽然已经喊了很多年,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却至今尚未理顺,处处是雷。比如Irwin Jacob教授,要是呆在清华电子系,还能开创一个伟大的公司么? 会不会因为侵吞/贱卖国有资产而进去呢?
又比如袁隆平,是不是也该身价十亿呢?
这些问题,说白了,都是体制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舆论导向问题。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现在其实已经给予科学和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从引力波的热炒,到量子卫星,都可以看出来,一些时候甚至给科学家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干扰,比如韩春雨。
当然,中国的教授们其实也该知足。基本上来讲,我们拿的每一分钱,从工资到安家费,到经费,都是纳税人的辛苦钱。在美国的公立大学,教授们的每一笔工资收入,都是网上公布的,一清二楚。
而北航的、以及很多其他院校的青年千人们,也可以期待,会福利分到一套房子。这样明的暗的实惠,出版商们是无法比拟的,欧美高校也很少有。
这里可以引用美国肯尼迪总统的一句名言,听起来很有社会主义意味: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科研的性质决定了,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只有很少很少的几个人。绝大部分学者,做的不过是添砖加瓦的事情,一辈子默默无闻。没有兴趣和热情,绝难坚持。
老百姓这么养着我们做自己热爱的事业,而不求回报,还有什么比这更加美好的事情呢?
相关热帖(专题):院长批宝强:在中国科学家还不如一个“戏子”
王宝强(专题)婚变事件引发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引起了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的注意。他从王宝强事件出发,撰文猛批中国娱乐圈,题目叫《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戏子,党中央国务院必须管管》。下面,我们先一起看看陈中华院长所写的原文。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家。党中央国务院应该负起责任,尽快马上矫正科学家地位不如戏子的乱象。
我从未关注过王宝强,但不关注不表明不注意,不认识。因为一个资产上亿的男明星,每日不分昼夜,媒体宣传铺天盖地,扑面而来,你说自己从未注意过此人,不是自我欺骗就是与世隔绝。
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几乎是造福人类,几十亿生活受益,但是目前科研经费及奖励也就个几百万,还不如明星参加个真人秀,拍个广告赚钱,没那几个明星的电影和节目可以说对生活毫无影响,可是生活中,缺少了某项重要发明真的极为不便的,现在价值观是不是扭曲了,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这是一个国家时代的悲哀。
从近两年媒体对两个人辞世的报道就看得出来,一个科学大家地位远不如一个刚出道的明星,活着的时候科学家不如演艺明星,死后更是没法比。科学界泰斗李小文辞世后几天,媒体才发了一条短消息消息,接着有些媒体仅仅是进行了转载,就再没有下文了。送葬的队伍虽然一千多人,但大多是他的学生。
与此不同的是,姚贝娜在即将离世的时候,很多媒体就开始大肆炒作,连篇累牍地挖掘活着时候的各种八卦消息,让年轻的生命消失在一阵阵喧嚣之中。而就在姚贝娜的尸体还在太平间的时候,又传出有一家报纸的记者,伪装成医务人员进入太平间,对尸体拍照。拍照的目的无非就是进一步炒作,来引起更多人关注,增加点击率,带来经济利益。连明星离世都能制造噱头创造经济价值,可见明星效应已经到了何等地步,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已经病人膏肓了。
而这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价值观的导向出现了问题。在我们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美帝就对我们虎视眈眈。是科学家不懈的努力,是两弹一星的发射上天,让我们成了军事强国,列强们从此不敢再小视我们,我们的国防有了坚实的盾牌。那个时候,人们崇尚科学,迷恋科学。孩子念书的最高目标就是当科学家。也因为那个时候的倡导,带来了今天科技的繁荣。
但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娱乐圈野蛮生长,就像一朵奇葩,绽放异彩。媒体成天都是明星八卦,追星成了孩子们的全部,偶像的崇拜成了孩子的最高目标。由三个十岁出头的小孩组成的”TF-Boy“组合,火遍全国,每次下飞机都有一大群已成年的二十多岁的女性跑到机场接机,围在三个小弟弟后面尖叫、呐喊,这种场景是多么的令人难以置信?
追自己的明星也就算了,还要追外国的明星。每当有韩国男明星来到中国,又是一大群成年和未成年的女性从机场追到酒店,再追到电视台。而韩国明星只要露个脸说几句话,这一趟就吸金几百万上千万,到中国几个城市飞一圈就能带着几千万回到韩国。试问这些韩国明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贡献,我们需要把几千万白送给他们?
为了见到偶像,孩子们可以不远万里不吃不喝,放弃学业,放弃前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是一种病态。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科学家和演艺明星的地位和待遇的不同造成的。
今年经济形势极其严峻,但明星的出场费跟经济指数成反比,2016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最低潮,而明星片酬也将达到新高。去年孙俪《芈月传》的片酬是每集85万元,据媒体报道,后来鉴于广电总局推出了“限薪令”,迫于行政压力才被缩减为每集50万元。
首先,演员的片酬基本是税后价。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的,税是投资方代缴。即使是50万每集,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之下,仍然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她们究竟为国为民做了多大贡献?凭什么逢场作个戏就可以随随便便就赚到别人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这让处于经济危机、水深火热里的黎民百姓究竟作何感想?
演员,古代叫戏子。是专门供达官贵人娱乐消遣之用,地位低下,处于九流中的“下九流”,有句俗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说这句话并不是妒忌她们今日的地位,而是说这些人永远都只会逢场作戏,她们真实的“人生不可能如戏”般打动你。
中国曾经确实也有演员这个职业。1988年《西游记》,六小龄童拍戏的酬劳是每集70到80元,扮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透露她酬劳是每集57元。她还说:那时候演员都很单纯、很敬业,从不计较酬劳,也不存在耍大牌,就想把戏演好。
《西游记》从1982年一直拍到1988年,整整拍了6年,总花费是600万。而到了2011年张纪中(专题)版《西游记》时,已经需要斥资一个亿,而且只需几个月就可以拍完……如今文艺作品已经进入批发状态,不要再指望能像《西游记》那样,能够寄托我们的情怀了。而且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的离谱。2011年,姚晨和孙红雷分别创下了40万、60万的电视剧演员单集片酬最高价。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的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家的收入。姚贝娜一场演出费可能就是科学家李小文几年的工资。今年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于敏院士获得了奖金500万,这是靠他一生的努力获得的;而500万对于明星来说就是拍个广告拍部电影的事情。
钱学森家的厨房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差不多都有几处豪宅,出行坐豪车,经纪人保镖随从前呼后拥。媒体成天报道,广告收入达到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当不了影星歌星,就想办法当网红,只要能出名就有钱赚。于是为了出名,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出来,根本没有底线。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这是时代的悲哀。
科学家地位不如戏子,媒体也有很大责任。8月15日,是值得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二战日本投降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以牺牲几百万军人、伤亡 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换来了日本侵略者规规矩矩地坐到桌子上来。如此重大的事件,各大型门户新闻网站只字不见,反倒是铺天盖地地报道王宝强离婚,各种细节系列挖掘无孔不入,甚至盖过了奥运的喧哗与热烈!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博关注,完全丧失了自身责任感!
首先,这位陈中华院士用“戏子”来称呼王宝强等演艺明星,这一点确有不妥。戏子是封建社会的词汇,当下已经是现代社会,可见院士在对待娱乐文化的思想过于传统保守,没有跟上时代。
抛开“戏子”这一不恰当称谓之外,陈中华院士的评论也颇有些道理。院士并不是针对王宝强,而是从王宝强出发抨击整个娱乐圈。当下中国的演艺明星地位、财富不仅远远高于科学家,更高于其他阶层。不可否认演艺圈为人们奉献了文化产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部分国人的追星行为已经到了病态疯狂的地步,整个媒体行业的娱乐化氛围也太过浓重。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深思,照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是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