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银行业向来被称为“躺着赚钱”的行业,如今,美好的时代已经过去。9月1日,陆媒《每日经济新闻》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五大行合计裁员超过2.5万人。
其中,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比上半年减少了7,635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减少了6,881人、4,023人、6,721人和511人。
业内分析认为,银行大幅裁员有各方面原因。随着网银、电子银行兴起,很多传统柜台业务遭到冲击,一部分岗位被调整。另外,部分操作性岗位,转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也影响到银行人员流动。最重要的,银行也在严格控制成本,很多员工因为考核或者收入考虑而离职。
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也经营状况呈分化态势。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194.73亿元(1人民币(专题)折合约0.1497美 元),占18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的71.49%。其中,中国银行增幅最大,达2.52%,建设银行净利润增幅第二,为1.15%,其余三家低于1%。
与此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然承压,不良资产贷款率较去年同期呈上升态势。工商银行负责人透露,虽然工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为1.55%,较一 季度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但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的拐点,这是加强信贷管理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的结果。随着经济波动下行,信贷风险仍面临考验,在今后一 段时期,不良率可能还会上升。
中国银行业出现裁员潮(图源:VCG)
根据中国银监会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万亿,不良率突破2%。经济持续下行是造成不良率攀升的主要原因。
无论企业还是银行经营状况,均与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关,越是经济下行周期,越是考验抗御风险的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战略调整期,然而,由于4万亿财政刺激,和超过10万亿巨额信贷投放,让形势错综复杂起来。
追求盈利的同时,尽最大努力规避风险,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习惯了顺周期经营,尤其政府和央行政策性托底,让中国银行业往往漠视经 营风险,导致利润当期性和风险滞后性错配问题非常严重。简言之,随着银行资产负债表膨胀,银行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会增加,但同时蕴含着未来风险。如果经 济遭遇下行,不良贷款率会逐渐攀升,随着企业无力偿还贷款破产倒闭,最终会转化为实际亏损,从而吞噬银行利润空间。
以农业银行为例,半年报显示,农行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增加40.06亿和29.32亿,批发和零售行业不良率高达13.88%,制造业不良率也高达5.93%。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行业居高不下的不良率,使农行对这些行业贷款非常谨慎。
倘若经济持续下行,实体经济(以及制造业)回落疲软,将越发对银行资产形成拖累,导致不良贷款不断攀升。如何应对这种局面?除资产剥离、压缩成本开 支外,针对重点国企和央企所欠贷款,只能依靠央行释放流动性,进行债务滚动。对于一般民企则采取限贷、抽贷,来补充流动性。与此同时,加大理财产品和房地 产信贷业务,以此拓展利润空间。
这也是助推楼市繁荣与经济脱实入虚的重要因素。中国7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773亿,住房按揭贷款成为7月新增贷款的中流砥柱。而非金融企业贷款 则负增长26亿美元。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建农行等上市银行增长住房贷款占同期新增贷款的42%左右。甚至不少银行高层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按揭 贷款业务,攻占房贷按揭市场。
这种千军万马促房贷的举措,虽然暂时增加了账面盈利,但同时累积了未来坏账的风险。因为,随着高企的房价和地价,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将使得 多数企业运转更为困难,也增加了购房者集中违约的隐患。树不可能长到天上,无论房地产繁荣,还是购房人偿贷能力,均立足于实体经济长足稳健发展基础上,当 实体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倒闭破产时,必然冲击银行资产端,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形成压力。这一点,值得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