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翻遇冷面不改色 安倍的对华哀兵必胜策(图)

连翻遇冷面不改色 安倍的对华哀兵必胜策(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在G20(专题)闭幕式后的9月5日晚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各方热议,不单单是习近平推迟会见冷待安倍,更重要的是安倍对习近平的冷待并不以为意。

  安倍9月4日提前2小时飞抵杭州,时刻准备参加会谈。 安倍很明确地表示,此次参加G20会议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与习近平举行会谈,“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自古以来十分重要的友人,我们两国对于地区的和 平与繁荣、对于世界经济富有重大的责任。必须从大局出发改善两国的关系。”这是第一次听到从安倍的口中,说出“中国是自古以来十分重要的友人”的话。

  安倍在会谈中仍然表示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日方愿努力 同中方建立互信,希望按照日中达成的有关共识精神,努力改善两国关系,并就相关问题同中方保持对话。日方希望推进同中方在金融、贸易、环保等领域合作。习 近平在谈及中日关系时表示,努力扩大两国关系积极面,抑制消极面,确保两国关系稳定改善。在会谈结束的时候,安倍甚至特意重复了习近平的这句话,表示,两 国应“努力扩大两国关系积极面,抑制消极面。”

  一直以来安倍对谋求中日首脑会谈十分积极,不管中国以 何种姿态对待安倍,安倍并不见针锋相对的拍案而起。2014年11月习近平在APEC峰会期间会见安倍全程黑脸众人皆知,而安倍却在会谈时表示中国的和平 发展对日本、对世界是重要机遇。日方愿意落实双方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以此为新的起点,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改善和发展。日本决心继续 走和平发展道路,本届日本政府将继续坚持以往历届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认识。

  

连翻遇冷面不改色 安倍的对华哀兵必胜策(图)

  安倍在华举行记者会并未对中方规格问题有抱怨(图源:VCG)

  2015年4月在亚非会议间隙习近平会见安倍时再次提到历史问题,安倍当即承诺希望改善日中关系。愿继续坚持包括“村山谈话”在内以往历届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认识。这一立场不会改变。日本决心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即便是2016年7月李克强(专题)在亚洲欧洲领导人会议期间 当即反击安倍,安倍仍在会谈时说日方希与中方加强交往与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按照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思路,推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日方赞赏 中方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积极举措。希望双方重启两国高层经济对话,促进双边财政金融、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

  越挫越勇,屡战屡败,屡次会面屡次被训诫,安倍积极寻求中日领导人会谈时到底是持何种心态?安倍的好脾气从何而来?一边是积极加强对华战备,一边是积极对华友好,安倍真的是简单的两面派吗?

  在历次会晤中,安倍都会提到要加强经济合作,重启高层 经济对话。这也显露出安倍在安倍经济学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的危机感。在西方经济药方失灵的背景下,安倍也在寻求另一种途径。2015年4月会见习近平时安倍 一改此前的抵制姿态表示愿同中方探讨有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问题。在今年5月日本伊势志摩G7峰会上,安倍指新兴国家经济低迷,并使用了认定“世界经济 正处临近雷曼危机的状态”的说明资料,但在杭州G20峰会上,他放弃了上述立场,转而将发达国家金融政策方向的不同作为主要风险因素。外界普遍认为,安倍 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是基于国内经济界的压力——安倍经济学宣告破产。

  如果说经济问题是安倍不得不积极与中国接洽的原因,那 么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正在为五斗米折腰?加紧摆脱战后秩序强调正常化的安倍真的只是因为经济问题必须早日与中国化干戈为玉帛吗?这样的话如何解释日本在全球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断与中国竞争,如何解释安倍开展对习近平的尾随外交,在拉美、非洲、欧洲等地与中国展开竞争?政治外交军事领域对抗不断的情况下,安倍 会有诚意和北京谈论经济合作?因此,必须对认真辩证看待安倍的对华“忍气吞声”,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日本在经济领域有求于中国。

  

连翻遇冷面不改色 安倍的对华哀兵必胜策(图)

  习近平表情严肃,安倍面带一丝笑意(图源:新华社)

  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如果说中国对日本的降格对待是给国内的人民看的,那么安倍的隐忍不发则亦是给国内的民众看的。

  当日本国内的青年人对政治已经越来越丧失兴趣,甚至对 为国打仗都抱有深深的怀疑,如何在日本社会发出一声怒吼、扔出一颗惊雷,震醒整个社会是安倍必须考虑的。越来越屈辱的国家需要民众愤而保卫,越来越下降的 国际地位需要民众为之抗争,这是为什么日本近年来一直在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危险的,对不正常的战后秩序习以为常才是最可怕的奴性。安倍对于北京的规格羞辱面不改色,屡次主动屡次受挫,本质上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一种政治操作。

  这种情形与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国内右翼民粹势力崛起如出 一辙。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清王朝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朝野弥漫的是“好好教训一下日本”的声音。1886年8月,北洋水师抵达长崎宣示军威期间 与日本巡警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虽然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收场,让一些人认为这是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但是长崎 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日本当局挑动下,日本民间的反华、仇华、排华的情绪 被煽动起来。日本民间升腾起一股“清国威胁论”,日本媒体形容北洋舰队的到来,堪比江户时期美国舰队的黑船来航。1887年3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敕令 “立国之急在我海防,一日不可迟缓。”皇室专门拨款30万日圆作为海防捐款,半年之内从首相伊藤博文到各地贵族、富豪、大名,为海防捐款已达200万日 圆,日本政府还发行超过了1700万日圆的海军公债。日本提速了1884年制定的海军建设十年计划,经过了8年发展,海军实力实际已经超过了北洋舰队。原 本甲午战前日本亦无必胜之把握,举国都对战争前景悲观。但哀兵必胜,日本击败了北洋水师。

  岛国民族的毫无退路感让这个国家一直有一种被欺负的悲 愤,不只是对华甲午海战,在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中,日本也始终抱有一种屈辱感,正是这种屈辱感让日本前行。中日国家经济实力发生转圜后,如何让唤醒国内民众 奋起直追是安倍必须做的。对华屈辱正如中国威胁论一样是安倍执政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