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根据台湾(专题)媒体报道,蔡英文(专题)政府正计划对台湾政府驻外单位功能与绩效进行全面检讨评估。据了解,这项对驻外单位展开的全面体检已获得台湾朝野阵营一致认同。目前台湾驻外单位共计有120个,甚至超过许多大国驻外单位数量,每年仅人事、运营费用便高达95亿新台币(约合3亿美元),巨额的外馆运营经费已对财政拮据的台湾政府造成严重负担。
蔡英文积极集中外交资源推动南向政策(图源:新华网)
以台独为名的“务实外交”
1988年初,蒋经国猝逝后,作为蒋经国生前选定的副总统,李登辉顺势接任台湾最高领导人。受到戒严的影响,当时台湾岛内弥漫着浓厚的自由主义氛围,两岸间情势也渐趋和缓。为因应台湾民间的自由主义氛围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李登辉就任后随即就当时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以往国民党内保守派所推行的“汉贼不两立”逐渐转型为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务实外交”(pragmatic diplomacy)。
所谓的“务实外交”是指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作为政治实体(political entity)的台湾无法通过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与其他国家发展全面性交往。相较于两蒋统治时期奉行的“汉贼不两立”原则中坚持不与“非邦交国”从事不在政治基础上展开的文化、经贸、民间交流,“务实外交”侧重于同非邦交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贸、文化、民间交流,进而在公共外交的基础上带领台湾重回国际社会。
不容讳言的是,在9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处在1949年以来气氛最好的阶段。在两岸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北京对于李登辉推动的“务实外交”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然而,到了1995年,这个氛围开始发生变化。1995年6月,在台北积极游说运作下,美国国会同意以私人身份向李登辉发放访美签证,并允许李登辉在其母校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发表公开演说。
访美期间,李登辉积极向美国各界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ROC on Taiwan)的政治理念,北京方面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务实外交”已经成了台北在国际社会上宣扬“两个中国”的外衣。也因此,北京开始就“务实外交”进行围堵,台北也随即通过外交手段展开“反围堵”措施,“务实外交”也随即转型为以贿赂为基础的“金钱外交”。而外交的本质也从李登辉就职初期的深化国际社会参与程度转化为推动台湾重返联合国。
刷“存在感”的驻外机构
在陈水扁任内,两岸关系未见修复迹象,在北京持续围堵下,台北也在“刷存在感”的基础上摸索出所谓“烽火外交”。顾名思义,所谓“烽火外交”是指在国际社会上四处点火,以争取国际空间。然而,对于缺乏实质外交资源的台湾而言,“烽火外交”显然只是小打小闹,到后来只限于“开外馆,刷存在感”的表面文章。
在李登辉、陈水扁任内,作为展现外交突破的指标,“增设外馆”成为历任外交部长政绩呈现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只顾增加驻外单位,却未就增设单位的目的以及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通盘规划,连带导致外馆出现运营效率低下的通病。
以与台湾密切相关的美国为例,除了驻美代表处(相当于大使馆)外,台北在美国另设有12个办事处(相当于领事馆)。相较于中国大陆在美国仅设有6个代表机构,台北意图通过“数量优势”来突显台美关系优先于中美关系。然而,“精神胜利”的代价却是许多职能不明的领馆沦为接、送机的转进点,无效的配置更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据了解,自蔡英文上台以来,台外交部已奉命就成效不彰、功能不清的外馆展开清点。据透露,目前首波可能裁撤的外馆数量介于5至10个;然而,根据相关人士声称:“即使砍30个都没问题”,这也凸显出台北已意识到外交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蓝绿阵营难得就裁撤绩效不彰的外馆达成共识。此外,台湾政府也倾向于裁撤外馆不删减外交预算的作法。截至目前,朝野已就多余外馆删除达成共识,而外馆删除后,多余的资源将转移至东南亚、南亚等区域,借以集中资源,强化“南向政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