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 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全球主要央行近年来大举放松货币政策。虽然这些措施的效果看上去差强人意,但“央妈”们自己却赚了个盆满钵满。
《华尔街日报》近日分析各国央行数据发现,八大发达经济体的央行2015年为各自政府带来了总共1490亿美元利润。这一数额是2005年400亿美元的三倍还多。
报道说,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耗费数万亿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购买债券,并向商业银行放贷,试图借此降低借贷成本、刺激通胀和经济增长。事实证 明,拯救经济可以是利润丰厚的事业。因为央行们不但向资金拮据的商业银行放贷并收取利息,还从所购买的政府债券上获得本息收入。
从2005年到2015年,美联储一共向美国政府上缴了大约7000亿美元利润,比任何其他国家的央行都要多。其中2015年上缴的利润为1172亿美元,大大高出2005年(金融危机前三年)的215亿美元。
报道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行们赚钱的方式和其他投资者或银行相似,即放贷利率高于借款利率。以美联储为例,正常情况下美联储会向商业银行发放短期贷款,从而将利率保持在一个目标水平。美联储也可以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达到同样目的。
但金融危机导致央行们加大了类似于此的操作规模。许多商业银行不再从彼此那里借款,这迫使央行出手并提供信贷。此后,各大央行还开始大规模购买债券,试图借此压低长期利率并刺激经济。这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
这一切听上去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央行是金融系统中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这使得央行们能够通过发行货币来为放贷提供资金,并且无 需“还钱”。当央行们通过印发钞票来购买债券时,债券的本息收入最终都归入央行,这增加了央行们的利润,而这些利润中的大部分最后都上缴国库。通过这种做 法,相当于是政府发债还赚了钱。
不过,这并不是说央行们总能“稳赚不赔”。就像其他投资者一样,央行们所持有的资产有时也会贬值。比 如,瑞士央行此前为了遏制瑞士法郎过快上涨势头,出手干预了外汇市场;结果导致该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瑞士央行随后前取消欧元兑瑞士法郎汇率下 限,瑞郎最终大幅走高,这些外汇储备的价值也就被侵蚀。2015年,有将近110年历史的瑞士央行遭遇了史上最严重亏损,其账面亏损额达到230亿瑞郎 (约合230亿美元)。
至于说央行会不会破产,答案是否定的。欧洲央行今年4月曾出面解答过这个问题,他们把答案藏在一份报告某一页的脚注中。据彭博报道,欧洲央行当时着手实施每个月8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外界关于其所购资产是否会遭受损失的质疑随之而起。报告大有事先说明的意味。
这份名为《成员国央行利润分配与损失承担规则》的报告说,央行们的利润和损失都会分配给“股东”,也就是央行所在国的政府。欧洲央行在这份报告中澄清,一国央行不一定需要盈利,这不是衡量央行效力的有用指标。
虽然报告承认,盈利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一家央行的公信力;但还指出了关键一点:一家央行造成的损失不会导致央行资本重组、或者破产。报告第10页的一条脚注写道:
各国央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使其免于破产,并因此可以在负资产情况下运作。
这无异于是在说,央行不会“没钱可用”,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钱”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