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2016-09-28 22:24:47  来源网站:加西周末

当下,贴标签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喜欢使用的认知事物的方式。贴标签的认知方式简单粗暴,有可能会导致偏见甚至歧视。而华人群体,也一直对贴标签十分排斥。然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贴标签也可以成为一种低成本的认知事物和展示自己的方式。华人群体被加拿大社会贴标签了吗?如果是,华人群体又该如何应对?

近年来,以奉行恐怖主义的“伊斯兰国”(The Islamic State,IS)为代表的中东极端组织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为许多的无辜群众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和难以抹去的伤痛。其要求实行全面“伊斯兰化”,要求受统治民众“成为真正服从的穆斯林”的极端政治主张,更为这些造成大量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赋予了明显的宗教色彩。伴随着伊斯兰极端人士发动恐怖袭击的消息越发增多,社会主流文化也愈将“穆斯林”一词和“恐怖袭击”、“法西斯”、“极端主义”联系起来,甚至在两者间划上等号。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穆斯林!又是穆斯林!?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上周末,美国纽约曼哈顿闹市街区以及邻近的新泽西州接连发生了震惊世人的爆炸案。虽然两起爆炸案均未造成人员死亡,但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十五周年之际,美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纽约再度发生爆炸,无疑使人们敏感的神经更为紧绷。在警方尚未捕获犯罪嫌疑人之前,民间对袭击案内情的各种推理便已甚嚣尘上。其中,最被民众所接受的,即是这两起爆炸案同上周六发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凶徒持刀伤9人案一样,是一起由“恐怖组织策划的、伊斯兰教信徒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警方随后的调查似乎证实民众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周一,阿富汗裔美国公民艾哈迈德·汗·拉哈米(Ahmad Khan Rahami)被警方逮捕,几乎让这两宗爆炸案坐实了“伊斯兰恐怖袭击”的罪名。

虽然纽约警方、纽约市市长及纽约州长轮番表态,称目前仍无证据表明这名犯罪嫌疑人和任何伊斯兰恐怖组织或极端组织有联系,虽然艾哈迈德的全家早已经移民美国并安稳生活,虽然他在两年前的一次排查中被认定“和恐怖主义毫无关联”,虽然他家族经营的餐厅名叫“美国第一炸鸡店”,虽然他被以“谋杀”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非“恐怖袭击”的名义起诉……但在“穆斯林”和“恐怖袭击”这两个词汇面前,这一切都不重要。对先入为主的群众来说,无论证据是否充足,艾哈迈德都是“伊斯兰国”或其他极端组织安插在北美社会的“哨兵”,“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的判断也更进一步被夯实了。

目前,艾哈迈德案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调查重点也被放在犯罪嫌疑人究竟是否与境外极端组织有联系这一关键问题上。然而,无论艾哈迈德到底是因个人恩怨而报复社会,还是真的受到极端教义影响而被怂恿实施恐怖袭击,真正因类似案件受到波及的,却是被社会严重标签化的穆斯林群体。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2015年的一项研究则显示,自“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境内共抓获了约250名可能参与恐怖活动的穆斯林,相比之下,美国境内目前共有超过300万名穆斯林居民。

而截止至研究结束,这些穆斯林恐怖分子所杀害的总人数是50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自“九一一”发生后,美国被谋杀的人数超过了20万——这意味着在美国境内,颇受成见的穆斯林中只有极少数人与恐怖主义有关联,而这些人从事的恐怖活动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也绝非庞大。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加拿大。杜鲁多上台前后,皆立场坚定地表明要接收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难民。杜鲁多刚刚抛出“要接纳25000名难民”的决策观点时,加拿大社会一片哀鸿,华人居民也通过媒体造势纷纷抗议,认为穆斯林难民将给加拿大的社会治安带来威胁。然而,自本届政府开始执政以来,25000名穆斯林难民陆续抵加并分散落户在各地区,而迄今为止,还未发生任何与这些难民相关的大规模治安事件。

2016年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加拿大有近30%的穆斯林居民曾因自己的宗教信仰而遭受过偏见乃至歧视。一位北美土生土长的非裔穆斯林年轻人告诉《加西周末》记者,自己在出外用自助餐时,见到猪肉时总要找借口偷偷绕开,而不敢直言自己的宗教要求,生怕别人猜出他是穆斯林。无疑,这些遵纪守法的穆斯林人士都是被主流社会文化标签化的受害者。

我们为什么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事实上,贴标签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理解事物的方法。举例来说,虽然随着近些年中国国力增强,外交姿态开化,华人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华人的印象里,依然普遍存在着“德国人很严谨”、“法国人很浪漫”、“女性都不会开车”、“黑人跑得都很快”和“四川人都爱吃辣”等长久存在的标签化的概念。

对西方社会而言,贴标签的现象一样普遍。虽然一些标签化的思维会随着对陌生事物的深入了解而逐渐转化,但人类喜欢给不同人群和社会现象贴标签的理解方式却无法轻易改变。从本质上讲,贴标签可以帮助人们在理解社会时节约成本——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初步了解一个群体;同时,贴标签可以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当人类对陌生事物或群体产生认知时,哪怕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人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在不断给他人贴标签的同时,也很乐于给自己贴上标签,以帮助别人更快地了解自己。比如说,许多人在介绍自己时喜欢给自己贴上“苹果粉”、“五毛党”、“动漫控”、“军事迷”等标签,这样便省去了许多口舌,可以通过短短几字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于人群中找到同类。而在信息内容冗杂、更新频率极快的当代社会中,人类所接触到的事物与人群远比过去要多,对这些事物和人群的理解方式也更加“简单粗暴”,因此贴标签的现象也久越发普遍和严重。

加拿大一直以来以包容多元文化、社会宽容程度高而著称。依据权威统计组织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提供的数据,加拿大的文化宽容度在世界各国中高居第二位。而加拿大的各种现象显示,加拿大社会是一个很喜欢贴标签的社会,加拿大人也很愿意以贴标签和被贴标签为乐。互联网上有非常多的加拿大人利用自己和他人的标签化形象开玩笑。

比如,加拿大人很喜欢给美国人贴上粗鲁、盲目爱国的标签并取笑他们,同时也十分喜欢拿国民爱道歉、天寒地冻等加拿大的社会文化或自然特征来进行自嘲。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在今年的一项研究显示,70%的加拿大居民认为加拿大社会存在很普遍的贴标签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加拿大社会包容各种族,并鼓励这些种族保持自己的特有文化而非像美国一样鼓励“文化熔合”,才使得加拿大社会的不同种族的文化特征更容易被标签化。

华人被加拿大标签化了吗?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 Canada)2011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加拿大的全部人口构成中,亚裔比重达14.2%,仅次于欧裔,是加拿大的第二大种族。而其中,中国大陆人口达140余万,占加拿大总人口的4.5%,人口总数超过加拿大的原住民、非裔、拉丁裔和其他族裔居民。而这一统计数据,还未算进大量因工作、学习等原因在加拿大长期居住,但并未移民的华人。而在华人集中居住的大温地区,华人居民更是占据了整个地区人口总数的近两成之多。因此可以说,华人是目前加拿大社会,尤其是大温社会中所无法被忽视的重要群体。

那么,在如此喜爱贴标签的加拿大社会之中,华人是否“享受”到了被贴标签的“待遇”呢?毫无疑问,华人是拥有自己的标签的。以成龙为代表的华人动作明星在好莱坞的成功,在九十年代为华人赢得了一枚“功夫”的标签。而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乒坛的强盛,又在不知不觉间使西方社会产生了“华人都是乒乓悍将”的错觉。

许多并不擅长乒乓球的华人都有过被外国人以“你们中国人都很会打乒乓球”为理由而邀请教学乒乓球的尴尬经历。而就加拿大,尤其是大温地区而言,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的形象似乎变得越发单薄。自90年代以来,大量华人移民迁居温哥华,并带来了投资温哥华房地产的风潮。伴随着大温地价的一路飙高,华人似乎因在房地产市场的频繁活动而被贴上了“炒房族”的标签。

各路分析人士和政要对华人购房者似有若无、含沙射影的批评,更让华人群体感觉自己背上了“大温房价上涨元凶”的恶名。《加西周末》记者尝试在搜索引擎Google.ca的新闻页面输入关键词“Chinese”和“Vancouver”,在Google.ca返回的前40条结果中,共有20条和房地产交易有关,而另外20条消息的关注点则非常分散,囊括了各种不同题材的社会新闻。

换言之,搜索引擎显示,近期五成的同华人有关的本地新闻集中于房地产题材。倘若将华人和本地政府要员的名字作为关键字一同搜索,则会得到更为集中的结果。在华人和BC省长简蕙芝(Christy Clark)一同出现的新闻中,有八成涉及房地产;而在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Robertson)的相关搜索结果中,亦有四成新闻集中于房产话题。从某种程度上,搜索引擎所提供的结果验证了华人被打上“炒房族”标签的事实。

而大温的华人圈子中,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标签抵触甚至恐惧的情绪。毕竟,和“功夫明星”、“乒乓高手”一样,“炒房”只是部分华人的行为,并不能全面的代表华人群体。何况,相比起功夫和乒乓,“炒房”似乎带有扰乱市场规律的意味,而因此并没有那么光荣。

有穆斯林因少数极端者而被打上负面标签例子摆在眼前,华人群体对标签的反感绝对不无道理。不过,穆斯林群体的例子有其独特性。穆斯林群体因为特定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而被和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因此社会对穆斯林的标签化造成了相对消极的后果。然而,宏观来讲,作为一种人类用于认识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贴标签却不一定会导致对特定群体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

佛罗里达大学传播学院的罗杰斯教授(Ronald Rodgers)接受《加西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贴标签(Labeling)、刻板印象(Stereotype)、偏见(Prejudice)与歧视(Discrimination)等行为虽然互有类似之处,但也各有区别,因此不可一并而论。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衍生出歧视行为,但不是所有贴标签行为都最终指向歧视、偏见等消极结果。

罗杰斯教授还介绍,贴标签既是人类基础的社会行为,也被作为一种策略在战争、政治和商业等领域广泛应用。比如美国在1937年出版的经典军事著作《宣传的艺术》(The Fine Art ofPropaganda)之中所归纳的,贴标签既可以将某特定人群或事物同社会普遍认可的负面概念联系,以使得大众对这一人群或事物产生负面想法;也可以相反的手法,促使大众对某一人群或事物产生正面的想法。简单说,就是标签可以是坏的,但也可以是好的。

标签化社会中华人何去何从?

华人被贴标签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北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近20年的某公司市场部主管霍华德(Andrew Howard)对《加西周末》记者表示,当代社会下,任何希望被他人了解的人群和事物都无法避免被贴上标签。在这样的前提下,华人作为少数群体被西方主流社会贴上标签,也是在所难免的事。然而,霍华德认为,但在信息迭代如此迅速的当下,标签化也是帮助他人迅速认识自己的常用市场策略。如果因恐惧被歧视而全面否认标签化,似乎略显悲观。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