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pichawxc 于 2016-10-17 08:29:51
智力与取妻嫁人的关系(远缘、近缘、 文理通婚)
闲来无事,讨论一下关于远缘、近缘、 文理通婚及后代智力表现问题,为取妻嫁人作参考。
第一原则:后代智力的期望值通常在父母之间,但更偏母亲一点。同等智力的男女背后,后代表现会大于父母,因为同等智力(如IQ都为130)的背后往往是母亲的基因好于男性。女性择友往上找点刚好达到平衡,就是后代智力与父母大致持平。例如女IQ为100, 男IQ为110,则后代男iq=(女iq*1.1+男iq)/2=110,后代女iq = 100. 历史上SAT男女数学分数差别大致在6.4%。如果解读这个数据的话,可以认为男性IQ平均比女性IQ比高6.4%时,男女两者智力刚好匹配,这个数值在高IQ区会更大一些。
第二原则: 高、低智力都是极端特征。一个群体内,个体智力总的变动趋势是平均化,就是高的向低走,低的向高走,所以智商是有边界的,最终有一稳定概率分布 (如果你有数学基础的话,可以推出这是对数正态分布,那些说IQ是正态分布的根本就没有理解IQ的演变过程)。平庸化是一种较强的引力,所以极端智力的维持是非常困难的。女性通常不往下找,大的时间尺度下,整个群体的智力是向上走的,这就形成了智力结构变化的另外一个特点。
第三原则:门当户对,类似阶层,种性,种族通婚是一种小群体内保持较高智商的手段。如犹太人群体的智力进化就是有效的维持基因水平和单纯度的一种手段。生物进化通常是更专门化,高智力阶层的垄断和智力进化会让人类的一特定群体的智力提升得更快 (就如资本的积累一样)。小群体通婚的好处就是,当很高的智力最后平庸了,仍然可能是在高智力的群体内。婚配是人控制后代智力变化范围的主要手段,另外当然是靠运气了。小群体太小的通婚的坏处是容易导致个别遗传病,不过不必忧虑,就是华人群体内通婚也不会像犹太人的那样产生那么多的遗传病,因为华人这个群体已经相当大了。
第四原则:远缘(外嫁、外娶)婚配增加后代变异智力程度,智力稳定性减少,互补性增加,后代平均智力稍低于父母。近缘婚配,后代智力稳定性高,后代智力与父母持平。远缘的基因优势需要无数代后才能看出来,因为远缘也产生劣势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去掉。
第五原则:文、理通婚姻后代智力表现小于同为理科的子女,但又大于同为文科的子女(文理全才除外)。文理通婚并不一定能造就文理全才,看下面的解释。
第六原则:爬滕找全才,成牛人找专才。
第六原则:基因高端者,找自己的同类。低端者,尽量远缘、生女。低端女性,需拼命上找,甚至当二奶,人工受孕等,这样可以改变自身也改变后代。但低端男性往往悲催,一旦到平均智力以下,10代难翻身。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断姓,参加革命,犯罪。主要是自然情况下你很难向上找。智力的演化都是通过淘汰低端男人而实现的。
基因互补与基因近似相比谁更好一些。通常两人的形象互补有利于后代形象,因为形象好往往是平均化的特征,两个丑人可能生出漂亮后人,但高智力是极端特征,基因互补容易让后人平庸,智力近似后人容易保持现状,两个笨人很难有聪明后人。如果把一个品质很好地苹果树作为极端特征,你不会轻易把它弄去杂交的。
注意,以上原则只适合群体,是一种较大大可能性或者相关性,所以每个原则都可以有个体例外。例如,原则上只要有运气,什么智力的父母组合都可以有较好的后代智商,只是运气往往不能重复,而且很小。对大多数人,与其靠运气,不如增加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现实。圈子内通婚,内嫁,内娶,选智力近似的对象是很好的智力维持手段。
这是本人所作,大多原则不需要数据支持,有的原则就像用数据去证明吃了不饿没啥意义,数据或者研究也应该不会与这些原则或者推论有矛盾(原则1除外)。对来自母亲的对后代智力贡献,原则1比现在部分研究估计稍低。另外这个分析过程中没有包括智力的显性基因的作用,但是不会对文字性的描述结果影响多少。
欢迎你的任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