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些幽默,是这个国度最离奇的黑色幽默。
最近有一部剧,椒爷连吃午饭都刷。
Sir好奇他到底着了什么魔,结果他说:“你不懂,这叫减肥神剧。”
嗯,果然是对自己有要求的男人……
这剧,就是最近话题挺火的《法医秦明》。
Sir在旁边瞟了几眼——
血浆。
皮囊。
嗯,道具还算过关。
但Sir只能说椒爷还是道行太浅,要论减肥神剧,谁也比不过这部尺度爆表的纪录片——
《中国西部刑侦大案记实》
中国西部刑侦大案 第1集 法网恢恢(上下)、劫匪的末日 心理承受力差的慎点!胆小勿戳!
全集请点此>>
以下简称《大案》
画质……略渣,就是上世纪末地方电视台的拍摄水平。
但说它是减肥神剧,名副其实。
《法医秦明》好歹还有下饭的主角。
而《大案》的颜值巅峰,是这样的。
豆瓣高达8.4。
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制作精良,而是被它吓到服气。
开头就吓哭你们这些小清新!@暴饮暴食棍棍子
没错,这套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简单粗暴。
不卖关子、不玩叙事花招,一上来直接插入案情。
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没用动画模拟案发现场,所有的画面全部现场实拍。
更好玩的是,当时的电视台好像和马赛克还不是太熟,一不小心画面就高能了,随时要你受不鸟。
日常弹幕都是这样的——
弹幕护体
逝者安息
我才知道马赛克是个好东西
不得不佩服摄制组的心理素质,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
一有动静,扛起机器马上和办案组出发。
命案第一现场,直接拍。
抛尸的第二现场,也现刨现拍。
真的一点都不含蓄……
更不要提这部纪录片里的那些碎尸、烹尸、奸尸等等,各种尺度炸裂。
因为会引起强烈生理不适,Sir就不上图了,反正甩任何网剧几条街都没问题,关键它全是真!人!真!事!
来看看几个侧面描述就好。
比如嫌疑人交代作案以后,还在尸体旁边“耍”了几个晚上。
还有这个强奸杀人的嫌犯,把自己的变态心理,轻描淡写地解释为……趁热。
当时看到她身体还不是很冷
就发泄了兽欲
警察拿出物证,复述一起杀妻案的恐怖细节。
当时就把尸体
一块一块的放在这锅里煮
减肥效果如何?
这样的重口味,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早已绝迹。
以至于不少网友都说,看到这个片头就条件反射地头皮发麻。
提示!!!下面这动图,你手指快速刷过去还来得及……
来得及……
来得及……
来不及了……
Sir承认,和很多人一样,点开这部纪录片是因为猎奇。
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对于下面这样正儿八经法制宣传式的说教旁白,估计还觉得有点新鲜好玩——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如何搞好心理卫生是一件绝不能忽视,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任重道远的大事。
又重口,又猎奇,还真可以把《大案》当做一部……B级片来看。
制作粗糙、情节变态,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犯罪现场。
如果只有重口味,以Sir的习惯,不出两集就要鼠标右上角了。
但在《大案》的简单粗暴背后,还隐藏着更让人不寒而栗的黑暗面。
女孩会会(化名)的父亲发现她神色异常,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医院的体检,才发现会会受到强迫卖淫集团难以想象的虐待和折磨。
下身撕裂,曾遭多人轮奸。
背部有被铁器抽打留下的淤青,全身多处被刀片割伤,惨不忍睹。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参与强奸的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仅13岁!
喊我强奸那个妹子
而其中的一个犯罪嫌疑人,显然不能理解,自己一个女的,怎么也成了强奸犯。
反倒是颇为得意地夸耀自己最“公道”——
他们都想(先)强奸
吵得凶得很
我说你们都不依
还不如写起纸团来抓阄
这样还(公平)些
作恶,和家常便饭差不多……
问起作案动机,不少人都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
比如杀死婆婆的媳妇,面对镜头历数婆婆的不是。
婆婆会打人,所以就杀掉。几个月没吃肉,就吃婆婆的肉。
这个逻辑在她看来完全成立,最后还问记者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另一个案件,丈夫因为妻子在外卖淫,于是连续杀害了数个卖淫女。
想法同样奇葩——
上面写了三陪小姐之死
我这样做
想启发她回家
看完后你可能发现,中国很多刑事大案即使改编成电影,也并不精彩。
因为内心如黑洞一样深邃的罪犯,才不是一两个正常生活轨迹里的编剧可以猜度的。
《大案》中许多罪犯作案起来,一点不戏剧化,就和平时一个样。
这些在穷山恶水中发生的离奇罪案,往往都带着“一眼就望得见底的愚昧和麻木”。
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有些高级的形容词。
之所以说不适合改编成犯罪片,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是合格的罪犯,不专业也不敬业。如果一定要拍,那也只能是教育片。
想要绑架勒索,结果刚绑架到人质,不到十分钟就被他们失手闷死了。
还有绑匪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对一个500元都凑不齐的贫困户下手,最后只能撕票。
还有自封山大王的惯偷,作案后想模仿古代侠盗留下落款,结果把“寨主”写成了“债主”。
罪犯见财起意,费了好大力气杀了同村的一家三口,纵火焚尸。
没想到只找到200元钱和一台手机,自己还不会用。
这些幽默,是Sir见过最黑的黑色幽默。
只有中国有么?不是。
1959年,美国一个杀手佩里的故事,也有着相似的黑色幽默。
他为了区区100美金,杀了一家四口。
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卡波特》。
故事说,敏感的美国作家卡波特,打算完全还原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纪实文学《冷血》。
剧情Sir不多说,最吊诡之处在于——
身为名人、起码也是个正常人的卡波特,最终却为了这本书能带来的巨大名利,冷血地放弃了对佩里的拯救。
这个理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流生物,也居然有着与下流凶手一样的冷血和残忍……不,比起为了生存的100美金,卡波特的动机其实更脏。
Sir觉得,这部电影可以启发我们想通很多事。
那些看起来文化不高、思维奇葩的罪犯。
那些看起来离奇残忍的作案动机和细节。
它们不是精致的犯罪片故事,没有强大的犯罪逻辑、推理。
《沉默的羔羊》《龙纹身的女孩》
他们智商不算高,教育水平不算高,作案动机幼稚可笑……他们甚至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邪恶计划。
作为一部普法宣传片,当年制作《大案》动机,在于“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但这部纪录片在今天看来,需要质疑的远远不只是犯罪分子。
其中一个案子,是外公酒后连捅20多刀,杀害了外孙女。
这还不算真正匪夷所思。
女孩的爷爷听到了消息,居然同意“私了”。
(他说)亲家你不要着急
这个娃娃死都死了
可以生二胎
两家人一合计,于是没有打110,而是首先拨通了计生办妇女主任的电话。
女孩父母在外打工未归……他们说反正都死了,还回来干什么?
邻里大都知道内情,但没人管,反正是别人的“家务事”。
这种常态化的恶,就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小地方发生着,围观者视若等闲。
跳脱出《大案》的年代,用此时眼光看去,我们会发现:
恶不只属于作恶者。审判恶,也不见得真的能终结恶。
《大案》中的公捕、公审大会,今天已经少见。
那种嘹亮宣判着罪行的喇叭声,今天已经听不到。
游街示众的场景,很难再有。
这样的旧场面,不由让Sir想起贾樟柯1997年的《小武》。
惯偷小武在96严打中落网,被警察随手拷在路边。
接受过往人群的观赏、议论。
不可否认,社会是进步。
只是相比经济、物质的进步速度,我们的法治观念一直被反复教育,却一直有点跑偏。
我们总是相信正义的大多数和邪恶的少数,相信单个恶人之恶,却不善于发现社会之恶。
相比那种打击少数罪犯的普法宣传,Sir更愿意相信“卡波特”式的人间现实。
而今天的犯罪片,老实说,也还是不怎么上路。
我们仍然回避着重口味和社会现实。
我们仍然探索不出犯罪、不平等的深层根源。
仍然在玩“好的好,坏的坏,打死坏人大家high”的重复游戏。
事一关己,就像小武一样束手无策;事不关己,就做一个冷血的看客。
这才是最奇葩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