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切革命终将灼烧自己的母亲,对于这一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想必深有体会。这位曾经热衷于推动“互联网革命”的美国前国务卿,在此次大选之中,饱尝了新技术革命的苦果。
2009年1月21日,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新闻博物馆发表演讲,公开表示“我们还支持开发新工具,使公民能够避开政治审查而行使其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正在为世界各地的团体和组织提供资金,确保将这些新工具以当地语言版本提供给需要的人,并为他们提供安全上网所需的培训。”
当时,主导美国外交的希拉里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在其他国家推动“互联网革命”的雄心。
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大地震中,无论是卡扎菲政权的崩溃,还是穆巴拉克的垮台,抑或是阿萨德家族政权的动摇,互联网作为新型革命工具,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在俄罗斯等国,都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反体制政治烈火:2011年12月6日,因互联网上出现俄中央选举委员会涉嫌舞弊的视频,莫斯科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游行,而希拉里则在欧洲安全合作外长会议对普京施压,并声称,有关俄罗斯互联网上关于选举欺诈和操纵的报告应该得到调查。一时之间,希拉里以“民主自由”意识形态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工具的革命外交政策,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政治杀伤力,而这位鼓励“互联网政治自由”的女国务卿也无异于“互联网革命的母亲”。
不过,讽刺意味十足的是,随着希拉里参加2016年的总统大选,这位曾经的革命母亲,逐渐沦为互联网革命的政治牺牲品。而前国务卿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友谊在政治宣传上也不再像过去那么有效。
希拉里能否笑到最后(图源:VCG)
那些对希拉里极为不利的负面信息,诸如班加西事件,邮件门和克林顿基金会等,尽管被主流媒体刻意忽略,但依然在互联网上被热炒,无情颠覆着女强人的正面形象;
那些希拉里的陈年往事,如为强奸犯辩护、白水事件,也被深挖了出来并在推特和脸书上被四处散播,肆意践踏着这位政治家最起码的名声;
更要命的是,以维基解密(视频)为代表的反体制互联网媒体,无视传统媒体的基本政治界限,不断发布希拉里涉嫌贪污、舞弊、甚至叛国的邮件,试图将这位总统候选人刻画为一名政治罪犯,这种恶劣信息之多,以至于这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在互联网毒素信息的疾风暴雨之下,希拉里尽管获得了国内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支持,却依然在选战之中步履艰难,甚至连政治声誉也几乎一败涂地。继阿拉伯之春以后,互联网再次显示了凌厉的政治杀伤力——只是这一次,新技术革命的刀锋却无情地劈向了自己的母亲。
尽管结局令人遗憾,但实事求是地说,作为国务卿的希拉里通过提倡“互联网自由”,推动针对地缘对手的革命外交,并非毫无道理。
因为,作为一种跨时代的通讯新技术,互联网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革命政治的门槛:以往篇幅冗长的政治新闻被缩编为几十个字,花费高昂、携带不方便的报纸和电视频道变成了免费、随身推送的讯息,这就使得民众不由自主地时刻置身于政治活动之中,变得对政治愈发敏感;
以往需要能几百个人坐在一起才能相互交流的政治会商,变成了轻轻一点就可以形成的网络兴趣小组,这就使得一个反体制意识形态政党组建发展的门槛和成本,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降低;
以往需要几十万人共同聚集后才能产生政治影响力的集会游行,变成了随手可见的成千上万条愤怒或兴奋的留言,这就使得民众对政治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容易;
而西方反体制政党迅速崛起的事实也表明,新兴“互联网革命”在政治上的威力前所未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时,才以之作为其外交工具的一部分。然而,希拉里可能忽略的是,威力越大的政治力量常常破坏力越大,那些新兴政治工具往往并不可控,其政治后果也将很难预料。互联网革命即是如此。
就像报纸的出现,瓦解了传统的欧洲贵族政治,并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法国大革命,互联网的出现同样会改变曾经稳固的现代政治结构,并制造动荡因素:
新媒体远超传统媒体的信息捕捉扩散能力和极度低廉的传播成本,将使得反体制政治力量,能够精确捕捉那些看似稳固社会结构中最脆弱的部分,并洞悉民众最隐秘的不满,从而以之为干柴烈火,轻而易举地掀起政治风暴;而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制造一大批有着巨大政治影响力,却缺乏与之匹配政治地位的政治人物,力量与地位的不匹配,无疑会驱使这些人成为传统政治结构的天生破坏者,就像阿桑奇在美国,部分公知在东方所做的那样。
是以,互联网革命对政治稳定的冲击,既不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也不会因为体制的改变而改变,更不会因为政治人物的对互联网的态度而手下留情。
今天,以维基解密为首的美国反体制互联网革命,正在凶猛地撞击美国的传统建制,无情地灼烧希拉里的政治生命。就像推动美国民主革命的法王路易十六,最后却被法国民主革命者所处死。那位推动了互联网革命的革命母亲,也终究沦为本国革命者发誓消灭的对象。
历史再现了她的轮回,革命终将灼烧她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