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谭超在收快递)
“双十一”前一天的上午,烟台大学综合商店门外的快递已经堆成了小山。
1米85的谭超麻利地整理箱子,“上千件快递,整天忙得和陀螺似的”,快递哥通常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早上5点起床,读一个小时外语,6点出去锻炼半小时回家吃饭,8点开始派件、收件。
晚上7点关店回家,打开电脑,一头扎进文献堆里,在厚厚的九经三史中查找东北亚的资料,隔着几百年的时空,探究古代高丽、蒙古与中原的和亲问题。这时的谭超有着另一个身份,是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二研究生。
6年快递员生涯,谭超刚好见证了电商的迅猛发展,也坚定了他留下来的信念。
前不久,他租了一个更大的地方,备战“双十一”。谭超估算今年“双十一”单日派件量会突破3000件,是去年的两倍。
今年确实更加疯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开场52秒之后,交易额冲到了10亿元,6分58秒,总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到3点多时,交易额达到500亿元,超过去年全天交易额的一半。
1. 从一块五到两万
谭超已经记不清站点开张那一天的情景。
2011年3月15日,没有什么开张仪式,谭超在烟台大学北门超市里租了一小块地方,开始收件、派件。当天他只收了两件快递,一个快件收入一块五毛钱。
兼职过房产中介、学校保安,还收过废品,刚刚考上研究生的谭超需要“时间稳定的外快”,他发现校门口总有人在固定时间收发快递,好像不需要占用太多精力,于是选择了做快递员。
快递点虽然开了起来,谭超的心里其实还在打鼓,“那个时候很多人寄东西还都是走邮政小包,电商才走‘四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快递、百世汇通、韵达快递)。”从没在网上买过东西的谭超根本不相信网购,那时的他更不知道“双十一”为何物。
为了测试网购的可靠性,谭超花了几块钱在网上买了一盒油性笔试水,过了几天真的收到了东西,渐渐增加金额,也都收到了东西,谭超这才放心下来。
试水并没有给谭超带来多大的经济收入,第一年全年派件量是有不到三万件,而付出的辛苦却是谭超没有预想到的。
最开始的日子最困难,因为不熟悉地形,谭超一天只能送几十个件,经常派件到11点,回不了学校就去朋友家里睡一晚,一个月暴瘦30斤,十几天都没时间洗澡。一次坐电梯,旁边有人嫌弃谭超身上又腥又臭,让他站远一点。谭超回忆当年的经历,“用疯狂来形容也不夸张”。
有了一些积蓄,谭超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刚开没几天刮蹭了停在路边的汽车,他主动留电话赔偿,赔完钱“几乎要山穷水尽了”。祸不单行,车抛锚在半路,推着走几个小时回家修车,耽误了送件还被人被劈头盖脸地骂。
谭超就这样白天工作,晚上拿本专业书看,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不同于其他的快递小哥。
熬过最艰苦的日子,谭超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发起于2009年的“双十一”正是在2012年迎来了标志性节点,阿里巴巴当天交易额191亿,刷新了全球网购节单日销量记录,成为全球最大购物日。
这一天成了每年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那一年,谭超的月收入也终于破万。
2013年350亿,2014年571亿,2015年912亿……谭超眼看着电商不断刷新数值,而自己的快递点派件量日峰值也超过了1500件,谭超完成了月收入两万的目标。
(送快递之余,谭超准备博士课程)
2. 身份的困惑
2015年7月8日,谭超正式收到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录取通知书。薄薄的一张录取通知书,既是对他多年来苦学不辍的肯定,也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困惑。
再有一年,谭超就要博士毕业了,他不准备放弃快递点的生意,而谭超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收件派件,他再思考西方快递公司的运作方式,尤其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在谭超看来,一个送快递的博士如此吸引眼球本来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你们来采访我是因为我是快递员吗?肯定不是的。是因为不理解我为了读到了博士还要送快递。”谭超坦言,这已经是一种身份的歧视。
从事快递工作初期,部分大学同学不理解谭超的选择,有人说:真是世风日下,高学历去送快递,有什么前途?谭超能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疏远,有一些同学甚至不再联系。
即便是现在,谭超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同班同学,他还是会常常听到诸如“一个送快递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样的评价,“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鄙夷”,谭超的学历越高,围绕他的争议也就越多。
“难道要光鲜的饿肚子?”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的谭超,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先赚钱养活自己,再做学问,将来有能力实现产学研结合。
工作艰辛更加坚定了谭超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工作之余,谭超从没有放弃学习,一边创业一边做学问,上午整理包裹,笔记本电脑里播放的是斯坦福大学英语公开课的视频,空闲下来,谭超总会撑起折叠桌开始学习,有时候直至夜深,当别的快递点都关门休息,谭超的快递点灯光闪亮,吸引了更多的快递业务。
很快,“博士快递哥”的名号在学校里传开了,谭超也渐渐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他希望解决自己身份的困惑,博士和快递员两种身份的兼容。
“传统创业者”谭超背负的现实阻力来自于成见,他也曾尝试过其他工作,他在烟台大学的创业园创业大美烟台之出租车服务文化产品,给出租车的纸抽盒上印刷广告。本科新闻系出身的谭超找到了他人眼中对口的工作,好像这样的工作才对得起我读的书。但这份工作却并不对谭超的胃口,他坦言项目目前只是维持着,他依旧更乐于研究大件物流见长的德邦设立了更多的小货派送点。
谭超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快递也罢,广告创意也罢,做学问也罢,不做细,不钻通,不悟透,是万万做不好的。不撑起一方小桌,不坐冷几年板凳,不会有我的今天。”
3. 马云(专题)爸爸的腿
2001年,“十五”计划明确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期间,“四通一达”几家快递公司成立,物流不再是国外联邦和国内邮政的天下。
民营快递公司经历过兴起、野蛮生长到被迫整顿,才慢慢走向规模化,这一切发生在谭超入行前,他戏称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如今,谭超的语气里再也听不出困惑,攻读历史专业博士他调侃道,“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快递行业,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
“从江浙沪包邮到全国5元包邮,谁知道下一步不会是全球包邮呢?”谭超分析,全球购已经是网购的一个重头,“物流的需求一定会打破贸易壁垒”。
谭超虽然畅想着未来,但眼下仍有许多他解决不了的现实困难。
“当下淘宝的评价体系是买家至上,丢件少件都要物流提供证据,找不到证据就要快递员自己承担损失”。
在淘宝的物流评价系统下,快递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对快递员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片区都有固定的送货时间,有客服每天都会在快递群里公布大系统数据,每个快递的签收率,时效,都一目了然。
“很多时候,你会看到快递小哥一脸迫不及待的样子,真的不是因为他们性格差,”谭超解释道,快递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完全部的快递,并且要签收完成,没送完的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发件的网点,“否则就会罚款”。
知乎上曾经流传一份内容详尽的快递索赔攻略,诸如向邮政管理局投诉等等快递公司无法拒绝的方式,而谭超却感到无奈,大部分时间是因为没有时间去解决纠纷。
谭超的小小快递点就曾经遇到过两次收件人冒领,录像拍到了证据,报警之后才解决问题。“那两次是因为金额比较大,不然根本没时间去调录像报警,通常是赔钱了事”。
谭超的大部分同行也会因此委屈,“赚的本来就是辛苦钱,还要时不时破财刷信誉”。
对谭超而言,他更希望快递员有体面的生活方式,他介绍着西方快递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快递员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跟他们的现实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可是马云爸爸的腿啊,”谭超调侃道,“没有了腿,马云爸爸也会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