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2016年总统初选开打以来,中国议题在上星期最受关注,中国受到最集中的勐烈抨击。中国官方媒体认为,美国总统参选人把攻击中国当作吸引眼球的噱头,因此狠话频出,「好像中国求着美国一样」,并认为欧巴马总统任期还剩一年多,恐怕承受不起中美关系恶化,作为他八年执政的句号。言外之意,美国当前对华政策大辩论,只是选举语言,不必认真。如果这种观点反映执政当局真实想法,北京将十分冒险。
综括总统参选人针对中国的「狠话」,焦点聚集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美国的访问上。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威斯康辛州州长渥克唿吁,取消习近平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地产商川普要求用简单的「汉堡包」而非国宴招待习近平;参议员鲁比欧虽不认为应取消习近平访问,但认为不应用红地毯和国宴欢迎他,而是把国事访问降级为工作访问。
另一焦点放在美中经贸关系上。前阿肯色州州长哈克比认为,下任美国总统应重振美国经济,「而非中国或墨西哥的经济」。川普更誓言,要让美中经贸关系脱钩(uncoupling),把自1999年以来流失到中国的近200万个工作机会拿回来,并把这一目标作为他的竞选主轴。
正如曾参选总统的前犹他州州长、美国驻中国大使洪博培(Jon Meade Huntsman)对美联社所言,「选举初期,在外交政策上你没有什么好说,包赚不赔的就是走极端,而向中国开火最容易入手」。但平心而论,这些以恶化美中关系和切断美中经贸联系为本质的狠话,并不一定具现实的可行性。例如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去年美中贸易往来达5920亿美元。通用汽车自2010 年至今,每年在中国销售汽车都超过美国本土,苹果公司iPhone、iPad和电脑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在中国。
川普要让美中经贸脱钩,意味着断绝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实际上有如抓着自己的头髮要离开地球一样,很难办到。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拉迪(Nicholas Lardy)警告,「切断美国与世界第二大、也是成长最快的经济体纽带,就如同在经济上自杀」。「中国通」葛来仪(Bonnie Glaser)则批评渥克取消习近平来美访问,却又提不出不透过面对面会谈,而能解决世界大事的方法,是「核选项式的外交」。
尽管如此,总统参选人竞飙狠话,抨击中国,并非只为搏眼球,而是具有一定民意基础。美国的工会向来对各种国际自由贸易协议恨得牙痒,商界则对中国实施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怨声载道,非政府组织则对欧巴马政府对中国人权问题的软弱无法忍受。此外,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强硬立场,中国网路攻击和窃取美国智慧财产权行为,以及中国制造不利于外国企业经营环境,都是美国舆论持续关注的热门议题。总统参选人在这些议题上发声,自然而然赢得民众掌声。
例如鲁比欧就誓言,他若当选,经济方面,将对中国补贴出口、操纵货币和盗窃技术行为作出反应,但不是通过强硬报复手段,而是通过加强美国所坚持的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立场。在人权方面,他将不再允许中国不受惩罚地继续违反人权。他甚至承诺如果当选,将邀请中国异议人士和全世界自由斗士作为嘉宾,参加总统就职典礼。
从深层原因看,由于美中间实力对比正在深入转化,同时美国对未能实现过去30多年来一直期望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能实行「民主化」和「自由化」,中国也无法帮助维护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美国深感失望,因此政界与学界有关对中国战略的大办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社会面对中国崛起的种种焦虑的释放。
从去年下半年起,美国国内就开启这一激辩。尤其今年3月,美国外交学会发表「修改美国对华大战略」报告,和欧巴马政府高官接二连三在南海等问题上放狠话后,辩论更迅速进入高潮。无论参与辩论者的广泛性或辩论深度,均前所未有,而主流声音就是要调整自尼克森以来,美国八任总统一直遵循的对华「接触」政策。
因此,总统参选人最近接连发表针对中国的强硬言论,绝不只是选举语言,而将对下届美国政府施政产生重要影响。下届政府无论民主党或共和党人当选,相信都会对中国政策作出修订调整,总体上也将趋于强硬,北京很难心存侥倖,对美政策谨慎因应调整,恐怕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