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叙利亚阿勒颇等地区局势的持续升级,人道局势日益严峻,联合国安理会于12月1日召开叙利亚问题紧急公开会。在与会期间,中国驻联合国副代表吴海涛大使表示,坚持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大方向,坚持发挥联合国斡旋主渠道作用。与西方大国不同,在叙利亚等问题上,中国一直坚持通过联合国来协调,而这也导致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参与度与影响力有限。
中东乱局 中国为何不出手“抢蛋糕”?
随着美国和欧洲在中东影响力的减弱,以及全球化后缩后世界对于中国责任的期盼,如今的中东成为了中国扩大影响力,直接参与中东事务并获取利益的最佳时机。但中国并没有如同众人所想象的那样,成为中东局域格局力量的争夺者。因地缘因素,中东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并不如西方那么迫切。但中国不直接介入中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在中东问题上有一套区别于西方,极具中国特色的认知,和思维逻辑体系。
在中国眼里,中东乱局的根源来自两方面。从内在因素来说,宗教极端思想在中东地区的加剧,导致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之间矛盾重重。而外部因素则是西方国家通过所谓的“保护”来对地区问题加以干涉,并试图让叙利亚等独裁国家,按照西方的民主价值观来发展和塑造国家或地区,以维持他们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自习近平(专题)上台后提出“一带一路”大战略,以及中国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定位后,中国的海外布局已全面开花。中国对于中东的定位,不同于西方直接参与,并强行推行自我理念。而是意识到中东国家持续转型对中国发挥经济优势和扩展中国发展理念具有极佳机会。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对外政策中给予人们一种“金钱外交”的印象,似乎中国在中东只会购买能源,参与基础建设等。对于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地方,中国除了遵循联合国的处理方式外,只能够提供大额的人道主义援助。就在17日,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齐前进还表示,中国将会继续向叙利亚提供价值7000万美元的援助。而这种方式也经常会被国际社会指责为,中国政府不愿意直接承担大国责任的一种表现。
叙利亚政府军拿下阿勒颇北部的汗达拉高地(图源:AFP/VCG)
反恐援助和维和 中国特色的选择性参与
但中国真的出了“出钱”以外,真的就什么都没做吗?虽然,中国没有直接派兵进入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参与反恐战争,但中国军方正在通过一种循序渐进,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参与到反恐和中东问题中。就在今年8月,中国中央军委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关友飞宣布了与叙利亚加强军事合作的计划。
而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从侧面参与中东军事问题。11月17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发长龙与黎巴嫩司令卡瓦吉签订了一份军事援助协议。7月3日,由中国提供的首批军事援助抵达阿富汗,而这次运输的武装除了包括常用的物资,中国方面还提供了武器和弹药的援助。中国正在通过这种特殊的反恐援助模式来小心翼翼的渗透在中东地区的中国力量。
相较于西方国家因为利益诉求而不得不的全面参与在中东问题上,中国这种有选择性的介入,避免了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如同欧洲、美国等国家深陷中东泥潭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由于中国国内复杂的决策结构和对外多头的联络机制,导致中国在中东安全治理上的成本远远高于西方,因此,中国只能选择量力而行。
在安全治理上,中国参与机制庞大而复杂。中国外交主要负责内外统筹的大外交,而其他各个部委和机制负责统筹具体事务。比如,在2002年,中国政府首次设立巴以问题特使机制,中国参与地区冲突解决的机制就此展开,并最终拓展到伊朗核问题、利比亚和叙利亚冲突等问题上。
除了反恐援助外,中国还在联合国的框架下,通过维和方式来参与中东治理。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现维和部队的最大贡献国,向8.8万人的“蓝贝雷帽”部队派出越2600人。而北京方面在2015年还承诺将这一数字增加到8000人。据《外交政策》的报道,中国还在争取由其派员执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而这一部门多年来一直由法国人领导。
目前,中国在中东参与的维和行动主要包括,耶路撒冷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巴嫩南部哈尼亚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苏丹的“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合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联合国-非盟苏丹达尔富尔混合行动”,以及西撒哈拉的“联合国西撒哈拉公民投票特派团”。
由于中国在中东冲突地区的利益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能源方面,不像西方国家为了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全方位利益而不得不深直于中东地区。因此,在中国一直把自己视为“发展中国家”的定调下,中国为了达到崛起和加强中东影响力的目的,才会走出如此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参与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