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鞠院长平时经常会骑自行车从同学身边经过,对待同学也十分和蔼可亲!”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园内,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同学告诉中新网记者,平日里为人低调、严谨治学的鞠建东,给他们留下了“男神”的印象。
19日晚间在社交媒体上热传的“财大鞠建东教授被谢丹阳教授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消息,自20日早间被多家媒体转载后,让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鞠建东教授成了“网红”。
不过,经过中新网记者多方核实,该说法或许只是个“玩笑”。
今天下午15时05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丹阳在其微博上澄清,自己手中有诺奖提名表一张,为了活跃气氛,写上了两位经济学家的姓名,并未寄出。鞠建东所获得的是诺贝尔奖提名权,而不是诺贝尔奖的提名。
上海财大方面20日也对记者表示,从提名到获奖是一个很长的距离,感谢媒体的关注,鞠建东本人对网上消息的流传心怀不安,希望能继续一个学者安静的治学环境。
一位与鞠建东颇为熟悉的沪上经济学家告诉记者,同行圈里已经有所澄清,这真的只是个“玩笑”,过度解读对当事任何一方都不好。
翻看鞠建东在新浪的实名微博,只有2015年10月14日发表的两条,内容分别是其在上海财大工商国际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入学大会上的致辞《我们正在迎接一万年以来的大变局》和2015级本科新生入学致辞《我的大学生活》。
虽然因“一字之差”闹了乌龙,但鞠建东在学术研究上获得的成果却有目共睹。
鞠建东15岁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22岁考入清华攻读经济学硕士,27岁赴美留学直至成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终身教授。2007年至2009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兼任世界银行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产业组织。2014年,鞠建东辞去美国的终身教职同时回国,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鞠建东创造性地将宏观国际经济学中的动态跨期模型和微观国际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模型相结合,建立动态结构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到国际收支理论(与哥伦比亚大学魏尚进教授、香港(专题)中文大学施康教授等合作),提出新兴国家(比如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经济结构差别的均衡现象;将之应用到产业动态结构理论(与世界银行林毅夫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王勇教授等合作),提出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
此外,鞠建东提出通过贸易改革提高社会福利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宾州大学Krishna教授合作)。在各国通用的Feenstra教授所著的国际贸易研究生教材中,这个条件被称之为“Ju-Krishna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