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舆论不断地炮制出“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在下降,外资正在大规模逃亡中国”的说法,现在李克强(专题)总理要求中国政府内阁成员必须“第一时间回应”。
近日,在中国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其内阁成员提出要求,“我们就是要对外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将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吸引外资!”同时下达了更为具体的指令,“对于各类市场主体提出的有代表性意见,相关部门的部长要第一时间回应关切!”
观察人士指,中共最高层曾承诺说,利用外资“三个不会变”,李克强也接连不断地向外界释放坚定的信号,“中国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不会变”,但外资撤出中国大陆的迹象并未得到改善。现在李克强对内阁成员下达了严厉的指示,既说明外资在华的状况不容乐观,也说明中国政府在为挽留外资开始付出更务实的行动了。
逃离的预期效益
中国政府上一任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一句“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改变市场的心理预期,被认为是当年中共在上一轮世界金融危机时,能够迅速挣脱低迷状态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下行的趋势后,随之而来的“外资出逃”论调也蔓延开来。
从2013年起,“外资出逃”论调愈演愈烈,伴随着中国大陆内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阵痛,外资出逃有“由谣言变成现实”的势头。
近年来,与中国大陆经济紧密相关的香港(专题)富商李嘉诚(专题)调整了其在大陆的资产格局,出卖了大量的资产项目。陆媒和讯网称,“虽然,李嘉诚依然称看好中国经济,但抛售中国资产却毫不含糊,并最终几乎出清。”舆论聚焦后,更是将“李嘉诚出逃大陆”作为判断中国经济走向的依据,无形中增加了在华投资的外资“预期效益”——对中国大陆经济的信心被削弱了。
李嘉诚的“逃离大陆”行为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的焦点性事件(图源:VCG)
观察家认为,2016年日资企业与美资企业分别发出了强烈的撤离在华企业的讯号,对中共来说是个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如何扭转外资的逃离预期而增加继续在华投资的信心。
2016年9月,由230名日本工商业人士组成的代表团本月访华,要求中国政府设立专门窗口,简化日资企业撤出手续。
10月,美国在华企业又发出了“商业环境日益艰难”的声音。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公布了2016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该调查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总体背景下,中国政府保护本土公司的政策监管法规成为美国在华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恶化是受访会员公司信心降低的最大原因。”这或许是李克强要求内阁部长们“第一回应”的外资最为“关切”的部分。
李克强说,“我们一定要给境外投资者一个长久稳定的预期。”这已经表明了事态的严重程度。
分析指,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触及了一些领域和部门的利益,也相应调整了人事安排,对外资的政策延续层面或有影响。李克强的指令,实际上是要求部长们为外资留在中国给出相应的承诺,增加外资在华继续投资的信心。
中国政府的新课题
中国大陆政治格局的调整被认为是导致外资出逃的主要因素。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美商会1月份发布的年度调查发现,公司们认为中国商业环境正变得日益艰难。在496家受访公司当中,大约57%说它们在中国的最大挑战是,不一致的监管措施和晦暗不明的法律。由于监管障碍,十分之一的公司计划迁出中国或已经部分迁出。
观察家认为,十八大以来的中共政治调整期即将完成,从六中全会开始到十九大结束,中共会将注意力的重点放到经济拉升的层面来。当下中共挽留、吸引外资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邓小平时代最初吸引外资的艰难。
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强考察上海自贸区称“中国依然是外资最佳投资地” (图源:新华社)
此次,李克强少有的批评语气对整个内阁成员说,“我们已经出台了不少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但有一些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部分企业尚未感受到。”
有观点认为,要求内阁部长第一时间必须回应各类市场主体提出的有代表性意见,这不同于当年中共在“非典(SARS)事件”时建立起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而是逼迫政府官员直接面对企业解决问题。对中国政府官员来说这将是个新课题。